「我還年輕,保險以後再說?」剛出社會的你,別讓這個迷思成為未來財務的絆腳石!保險不是投資,而是保護你辛苦積蓄不被意外掏空的安全網。本篇將帶你從零開始,搞懂新鮮人最該買的險種有哪些,並教你如何聰明規劃預算,同時避開常見的投保陷阱。建立正確觀念,就能讓你買對不買貴,穩健地為人生打好第一道防護。
剛出社會真的需要買保險嗎?適合新鮮人的險種一次看
對新鮮人來說,保險並不是在你健康時錦上添花,而是在意外來臨時,可以為你撐起一把財務的保護傘。用一筆相對小的保費,去轉嫁那些可能瞬間掏空你所有積蓄的重大醫療費用,或是意外所帶來的損失。尤其趁著身強體壯時投保,不僅保費相對便宜,能選擇的保險產品也更多。
在規劃保單前,請先回家問問爸媽,進行保單健檢,了解你已經擁有什麼,才能知道你還缺少什麼,避免重複購買。
面對琳瑯滿目的保險產品,保險小白該從何下手?請記住一個原則:先保大風險,再保小風險。對預算有限的新鮮人來說,應優先建構最核心的「保障金三角」:
醫療險(實支實付型): 這是對新鮮人來說最重要的險種之一,現代醫療自費項目多且相對昂貴,「實支實付」型的醫療險能幫你支付住院期間的醫療雜費,讓你安心接受治療,不會落入因為意外無法上班時沒有收入的窘境
意外險: 對於上班通勤,或是熱愛戶外活動的新鮮人,意外險能用低保費轉嫁因「意外」造成的醫療開銷,是必備的第二層防護。
重大傷病險/癌症險: 雖然相對年輕的新鮮人遇到重大傷病的機率較低,但也因此保費也相對便宜許多。若經診斷確診後保險公司會直接理賠一筆保險金,可作為治療費用或安心休養的生活費,對於儲蓄水位較低的新鮮人來說可說是一筆幫助不小的救命金。
簡單來說,新鮮人的第一份保單規劃,應聚焦在「醫療實支實付 + 意外險 + 重大傷病險」相對穩健的組合;先把保障的地基打穩,若行有餘力,再考慮其他險種。
延伸閱讀》勞保年金vs.國民年金差別是什麼?國民年金該繳嗎?不繳會怎樣?

小資族的保費占薪水比例多少才合適?
當你理解了該買哪些險種後,下一個問題是:「我該花多少錢買保險?」對於剛出社會、薪水有限的新鮮人來說,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買得太少,保障可能不足;買得太多,又會排擠到儲蓄、投資與生活品質,甚至可能因為繳不出保費而被迫解約,導致保障與金錢兩頭空。
在規劃預算時,你可以參考業界經常建議的「雙十原則」。這個原則建議你的總保險額度,也就是發生事故時能領到的理賠金,應該至少是年收入的10倍;而你每年繳納的總保費,則最好不超過年收入的10%。舉例來說,如果你的年收入是40萬元,那麼你的壽險及意外險的保障額度最好能達到400萬元;而一整年的保費支出則建議控制在4萬元以內,如此一來便能幫助你建立相對平衡的保險架構。
然而,實際規劃時更重要的是根據自身的收支狀況,找出一個能讓你買得安心,也繳得輕鬆的預算。對年輕人來說,一年保費控制在2萬至3萬元之間,通常就能搭配出相當足夠的基礎保障。
該買大公司的保險,還是人情保單也不錯?
規劃好了預算,接下來就是在挑選產品時,避開保險新手最容易踩進三個迷思。
第一個迷思是「終身險」:許多人會覺得「終身」聽起來比較划算,能保障一輩子,但終身險的保費通常是「定期險」的好幾倍。對預算有限的新鮮人來說,更聰明的做法是善用「定期險」的優勢,用較低的保費,在最需要保障的黃金時期拉高保障額度,做到「先求有,再求好」;等到未來收入增加,再考慮是否要轉換或增加終身型的產品。
第二個迷思是「越有名的保險公司產品就比較好?」其實,保險產品的核心在於內容,而非保險公司的名氣。不同公司的產品各有優勢,有的公司在醫療險方面條款較有優勢,有的則在意外險方面更具競爭力。學會多方比較,透過組合不同公司的產品來「截長補短」,往往能用更少的預算,搭配出更全面的保障。
最後,也是最難以拒絕的陷阱,就是「人情保單」。身邊總會有親戚、朋友或同學在從事保險業,出於人情壓力可能很難開口拒絕。但請記住,這是一份跟隨你數十年的財務契約。並不是熟人推薦的就一定不好,但關鍵在於你必須在充分理解商品內容,確認它符合自身需求後,才做出決定;為了一時的人情而買下不適合的保單,未來後悔的絕對是自己。
總結來說,規劃第一份保單,是社會新鮮人財務獨立的重要象徵。從了解自身需求、設定合理預算,到學會避開終身險與人情保單的迷思,每一步都是在為你的未來負責。將錢花在刀口上,才能用最少的預算,建構最安心的防護。
延伸閱讀》新手如何開始投資基金?第一次買ETF該怎麼選?認識基金種類到選擇ETF,重要觀念一次掌握

(核稿編輯:劉凱銘)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