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高齡化社會來臨與通膨壓力增大,退休不再只是年齡的問題,更是財務規劃與生活品質的挑戰。健康狀況的不確定性、投資回報的波動,以及生活成本的攀升,成為退休規劃中最常見的三大風險。外銀表示,定期定額、長線布局資產,能對抗通膨,亦能打造退休被動收入。
外銀主管表示,立即規劃退休的兩大關鍵理由。首先,不應過度依賴政府提供的勞工退休金。台灣預計在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將超過總人口的20%。隨著高齡人口比例升高,政府的退休金制度將面臨愈來愈大的財政壓力,未來不排除出現縮減給付、延後退休年齡,甚至制度改革的可能性,對於勞工的保障將產生不確定性。
其次,及早規劃退休可善用時間累積財富,讓複利效果發揮最大效益。舉例來說,若以新台幣50萬元作為起始投資金額,每年定期投入10萬元,假設年化報酬率為3%,經過30年後,資產將有機會累積超過880萬元。這也顯示,時間愈早開始投資,愈能累積可觀的退休資產,為未來生活提供更穩固的保障。
滙豐環球首席投資總監指出,在計劃退休時,會面臨未來健康狀況、未知的儲蓄投資回報,以及退休後的生活成本等不確定因素。因應這些因素,有三大解方,首先是儘早開始儲備養老金,當市場出現跌勢,若擁有長線的投資計畫,很有可能受惠於市場的反彈;其次,於每月或每季有系統地進行投資,有助資金在市場的波幅中增值。若想戰勝通膨,多元化投資組合,包括股票與債券等久經考驗的投資方式會是最好的投資方式;其三,確保有足夠的醫療保障。
渣打銀行強調,「中長期、定期定額」是退休投資的核心策略。
透過基金、外匯、債券與ETF等多元工具,投資人可提早進行資產布局。定期定額可降低進場時機的不確定性,外匯投資則可透過自動轉換功能,攤平匯率波動風險。而債券不只能提供穩定的配息收益,更適合建立退休後的被動收入來源,並達成股債平衡以控制整體風險。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美復甦太強 反衝擊全球經濟
新冠疫情升溫 西安緊急封城 恐衝擊半導體、汽車產業…
看好經濟復甦不受疫情影響 澳洲央行最快明年2月 QE退場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