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與個人資產的真正保命符!配置實體黃金勝過投資黃金ETF

Date: Category:财经 Views:1 Comment:0


加入《Money錢》雜誌官方line@財經資訊不漏接

當全球地緣衝突越演越烈、戰火不斷之時,當美歐日等大國債台高築,讓法定貨幣信用不斷下降時,錢放哪裡最安心?如果歷史可以給我們答案,那麼答案幾乎只有一個:黃金。

黃金自古以來一直被視為財富的象徵,更是動盪時代中最堅實的資產堡壘。從古巴導彈危機、2008金融海嘯、到近年的俄烏戰爭,每當政治或經濟不穩定時,資金就會自動流向黃金。因為黃金不是債務、不是股票,也不是任何國家的信用承諾,它是一種完全沒有對手風險的資產,它不會倒閉、不會違約,也不會突然貶值。

黃金不會像股票一樣每季或每年發放股利,也不像債券有固定利息。持有黃金,就只要把它安靜地存在保險箱裡,然後什麼都不用做,默默地看著世界各國上演各種荒謬劇情,黃金便會不斷增值。

其實就是因為如此,黃金反而適合當作資產配置中的「核心成員」,也就是你永遠不會打算賣掉的那部分。黃金的特性不適合短期炒作,而是適合長期持有。不要去期待買入後,明年就漲50%~200%,也不要預測何時是黃金的相對高點去賣掉它,等便宜再來買入(這是投資股票的方法),你應該要去相信當市場出現真正的危機時,黃金會像一把保命傘,保護你的資產,同時保護你的貨幣購買力。

建議在你的總資產中配置10%~20%的黃金,作為財富的「壓艙石」。買入後,在不到真正需要用錢時,都不要去賣它。

金融體系會失靈 只有實體黃金能兌現價值

很多人會說:「我已經投資黃金了,我有買黃金ETF。」但你買的真的是「黃金」嗎?其實不然!大多數黃金基金、ETF、黃金存摺、甚至黃金期貨,投資的並不是實體黃金,而是黃金衍生商品。

這就像你想買石油,結果買到的是油田公司股票。黃金ETF也是類似的概念,雖然它們的價格會跟著金價波動,但背後的黃金多半不是100%實體持有,而是部分實體+部分衍生品組成,而這些商品的背後都依賴於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

換句話說,黃金基金、黃金ETF、黃金存摺等這些紙黃金都還是信用資產而已,一旦金融體系出現流動性風險,你的基金和ETF可能無法快速換成現金,更別說換成實體黃金了。

例如這些紙黃金的交易量是實體黃金的70到100倍,更簡單地說,市場上1,000萬的黃金資產交易中,事實上只有10萬~15萬的實體黃金在支撐這1,000萬的交易,未來萬一真正的危機來臨,市場上發生太多人同時想要「提現」,但背後的實體黃金根本不足以兌付時,就會出現類似銀行擠兌的信用爆破事件。

這也就是為什麼真正理解黃金價值的投資人,幾乎都選擇持有實體黃金,他們會去買看得見、摸得著的金條與金幣,因為只有實體黃金才能在最壞的情況下,依然能當成錢來使用。

不是不能去投資這些衍生商品,但你應該把它們當成股票,仍然是有風險的資產,而持有實體黃金,幾乎是完全沒有風險的。所以在你持有各種股票資產時,建議還是需要持有10%~20%的實體黃金。

各國央行加速去美元化 減美債、增黃金

歐洲央行(ECB)在今(2025)年6月11日的報告指出一個驚人的事實,實體黃金在全球各國官方外匯儲備的占比已提升至20%,正式超越歐元的16%,僅次於美元的46%。代表各國央行正在「去美元化」,同時把手上的資產轉向更穩定且不受單一國家控制的實體黃金。

同時全球各國央行已連續第3年淨買入超過1,000公噸的實體黃金,幾乎等於全世界1年黃金產量的5分之1。也就是說,各國央行正在用行動告訴我們,實體黃金的戰略地位正在快速上升。

那如果有一天,黃金的總市值接近或超越美國國債會怎樣?這將意味全球對美國和美元的信任會出現本質上的改變,資金將離開美國的債券和金融資產而大規模流向實體黃金,美元也將面臨空前的挑戰。

當國際間的貨幣信任體系出現重構時,你應該思考個人的資產該如何安置才能安全過關?其中最好的選擇就是去持有實體黃金。

歷史不會重演,但它會押韻。當我們回顧歷史上每一次的經濟或地緣政治危機,黃金都默默地扮演著關鍵的避險角色。而今天當全球央行都在搶購黃金時,或許就是給我們的最好提示。黃金不是短期炒作的工具,而是一份「保命資產」。它不會讓你一夜致富,但能在最壞的時刻保住你的財富。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僅示意/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請謹慎為上)

文章出處:《Money錢》2025年7月號

下載「錢雜誌App」隨時隨地掌握財經脈動

Comments

I want to comment

◎Welcome to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please express your views and exchange your opinions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