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活得「太久」反而成為一種風險,退休後需要更長時間的財務支撐,若沒有提早準備,恐將面臨錢不夠用、坐吃山空的困境。理財教主郭莉芳接受《Yahoo股市》採訪時分享,透過ETF配息、股利收入等多元方式累積退休金,不僅能打敗通膨,更能讓退休後的生活品質有保障;她也分析30歲到50歲不同年齡層的儲蓄試算,強調「越早準備,越輕鬆」。

台灣人平均退休年齡落在61歲,但普遍壽命可長達80至85歲,意味著退休後需面對20年以上的生活開銷。許多金融機構調查顯示,民眾普遍預期的退休金需求約落在1,300 萬至 1,400 萬元。然而,為了讓不同年齡層的在職者都能感受到相對較低的壓力,一個普遍且較為務實的目標是將1,000 萬元設為個人退休金的門檻。
郭莉芳以1000萬元退休金為例,說明如何評估退休金是否足夠,並依不同年齡層的準備年期進行試算。值得注意的是,這1,000 萬元的目標金額「並不包含勞保和勞退」。郭莉芳強調,這是一種「保守估計」的策略,目的是為自己保留一個緩衝空間,避免因通膨或突發支出而造成退休後的財務壓力。
設定退休金目標三大關鍵考量
1 . 預期的生活品質與開銷:
「一個月花3萬,跟一個月花5萬的人要預留的金額就不一樣。」郭莉芳指出,首先要釐清自己退休後希望維持什麼樣的生活品質,決定了退休後的每月花費,由於退休後通常會減少通勤、交際應酬及外食等支出。
如以世界銀行(RBAN)的推估,通常會以退休前生活開銷的約 70% 作為退休後的參考值。
舉例:目前每月花費5萬元 退休後至少需要3.5萬元才能維持接近現有的生活水準。
2. 距離退休年齡的準備年期:
準備期的長短會直接影響每月儲蓄的資金壓力。郭莉芳舉例,同樣要存到 1,000 萬元,30 歲計畫 50 歲退休(20 年),與30 歲計畫 70 歲退休(40 年)相比,顯然後者擁有更長的準備時間,每月儲蓄的壓力會更輕。
3. 通貨膨脹率:
郭莉芳強調,這是人們在規劃退休金時最容易忽略的因素,今日的 3.5 萬元,經過 20 年的通膨侵蝕,可能已不具備同樣的購買力。因此,在預估退休金時,不應抓得「剛剛好」,而應採取保守態度,適度高估一些,以避免未來因通膨導致資金不足。
不同年齡層的每月儲蓄金額試算
若以目標 1,000 萬元、60歲退休,投資標的年化報酬率8%為例。郭莉芳分析,若30歲開始準備,在考量 2% 通膨下,每月約需投資 12,778 元,30 年後,本金加通膨調整後的貨幣價值預計可達約 1,800 萬元。
若從40歲開始每月約需投資25,948 元,20 年後約可累積 1,486 萬元;若從50歲開始,由於剩下10年即退休,因此每月約需投資 67,243 元,10 年後約可累積1,219 萬元。
「越早開始準備,每月的儲蓄壓力越輕」,郭莉芳強調,這歸因於複利效應的巨大影響,尤其在第7至8 年後,複利效果將會顯著放大。他也提到,其實8% 的年化報酬率也非難事,例如台灣的 0050 和 006208 等市值型ETF,自發行以來年化報酬率都超過 1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