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不是財富的終點!理財教主郭莉芳提醒,累積到理想的退休金後,關鍵不是「花到沒了」,而是透過穩健提領與持續投資並行,讓本金在安全基礎上持續增值,抵禦通膨並創造現金流,幫助退休族守護自己的「金蛋」。
延伸閱讀:退休不怕沒錢花!理財教主教30歲月投資1萬2滾出1800萬元

退休後的資金如何運用?
郭莉芳指出,達到退休金目標後,這筆錢並非「坐吃山空」,而是應持續進行「提領」與「持續投資」並行的策略,將部分資金轉為投入穩健型標的,以追求打敗通膨並產生穩定現金流。
以退休金總資產1,000 萬元為例,每年可提領約50 萬元作為生活費,放入活存或定存帳戶,其餘的950 萬元則投入配息型或固定收益型商品,以6% 年化報酬率計算,每年可產生57 萬元的利息,足以支應生活開銷。
郭莉芳提到,這與國際上FIRE(財富自由與提早退休)運動中常見的「4% 理論」相呼應。該理論認為,將退休金投入年化報酬率4% 的工具,每年孳息即可支應生活費,本金不會被消耗。其計算方式為「預計年生活費× 25」。例如,若每年需60 萬元生活費,則需存到1,500 萬元(60 萬 x 25)。
退休金儲蓄兩大魔王:沒有耐心、沒有專款專用
郭莉芳分享,許多投資者在投資標的稍有獲利(例如50%)時,就忍不住獲利了結。然而,提早出場的資金不見得會再次投入長期標的,從而中斷了複利累積的效果,因此建議將退休金投資與短期價差操作分開,非必要不贖回;在市場大跌時,反而應加碼買入,以確保長期報酬率
此外,由於人生中常出現「程咬金」式的突發狀況,例如長輩生病、子女教育費用等,然而挪用退休金儲蓄會打亂原先的規劃,縮短資金累積時間。
郭莉芳提出最佳解方,應將退休金投資分散到多個標的。例如,若每月可儲蓄3 萬元,可分成 5 筆,每筆5千至6千元投入不同的投資標的(如台股基金、海外基金等)。當有緊急資金需求時,只需動用其中一筆,其他筆仍可持續扣款累積,確保大部分退休金規劃不中斷。這也是一種透過投資標的進行「專款專用」的實用方法。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