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視台某節目就一些「懸案」嘗試尋根究柢,接近真相,成為不少茶餘飯後的話題。追尋一代武打巨星李小龍死因的一集,提到當年李小龍昏迷前曾服用含阿士匹靈的止痛藥,當年死因庭傾向認為藥物引發了過敏反應,可能是導致死亡的原因。時至今日,阿士匹靈止痛藥仍然是流行應用的藥物嗎?藥物風險高嗎?
撰文:醫善同行服務策劃總監、註冊藥劑師崔獻文
現代的非處方止痛藥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具有退燒止痛作用的中樞止痛藥(乙醯胺酚類Acetaminophen,又名撲熱息痛Paracetamol);另一類是除退燒止痛外具消炎作用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含阿士匹靈的止痛藥就是其中之一。
於十九世紀末,化學家成功合成出又酰水楊酸(acetylsalicylic acid),取名為阿士匹靈(Aspirin)並發展成被廣泛使用的消炎止痛藥。然而其引致腸胃不適、胃痛或胃炎的副作用,亦時有發生。由於服用阿士匹靈有機會誘發雷氏症候群,其使用於嬰孩兒童並不理想,直至1950年代撲熱息痛的出現,才為孩童適用的退燒治療帶來轉機。
在80年代,阿士匹靈能預防血栓形成的特性才被發現,於是藥廠紛紛嘗試將其研發成可預防心肌梗塞及缺血性腦中風的抗血小板藥。時至今日,阿士匹靈於消炎止痛功效上或許不及新一代NSAIDs顯著,但對於心血管疾病,特別是曾「通波仔」的病人來說,乃是不可或缺的良藥。
話說回來,在李小龍身處的1960年代,阿士匹靈止痛藥在香港已相當普遍。從他的習武習慣和多方資料來看,如果說他生前從未服用亞士匹靈止痛藥,去世當天吃了第一粒阿士匹靈,然後出現過敏反應並導致死亡,而且沒有氣管收窄或出現紅疹等常見過敏症狀,未免過於罕見。
事實上,筆者不時遇上一些病歷紀錄,標記患者於多年前曾服用亞士匹靈止痛藥後有出疹、呼吸困難等常見的過敏反應——但從現今看來,有可能是因為當年這類止痛藥製作時採用的提煉方法,基於科技所限,令藥丸質素比較參差而致。
有時筆者會問病人:「你有服用過其他消炎止痛藥,或用過消炎止痛貼嗎?」不少人表示「試過,沒事」,這或許反映他們只對藥片中的雜質或賦形劑產生反應,未必真正對阿士匹靈過敏。
據資料,當年死因庭的專家證人一致傾向認為,李小龍服用阿士匹靈止痛藥後出現過敏反應,是導致腦水腫的原因後,曾引發全球醫學界熱議。不過,阿士匹靈作為止痛藥和抗血小板藥應用,以至近年成為癌症藥物的研究對象,體現出藥劑研究於不同時代不同領域一直開創許多新方向,容後再談。
「01醫務所」與慈善團體【醫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醫健文章。醫善同行於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會上的愛心和力量,鼓勵有心人踴躍參與醫善同行舉辦的義工計畫,各展所長,幫助弱勢社群。
醫善同行會以專業團隊的運作方式,致力提高贊助人與贊助機構的信心,達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目標。
網站亦會為巿民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並舉辨不定期的醫療健康講座和義診,同時積極與其他社區組織及醫療機構協作,為市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優惠。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