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式ETF掛牌熱潮來襲,投資人該怎麼選?基金教母認為,與其追逐新商品,不如看清投資市場、操作策略與基金團隊實力,才是選對商品、報酬穩健的關鍵。
今(2025)年被稱為「主動式ETF元年」,5月以來已有3檔主動式ETF掛牌上市,接下來還有不少投信在排隊準備募集,市場討論聲量不斷升高。於是,投資人的問題也來了——主動式ETF到底可不可以買?我說一句實話,不是不能買,但你得搞清楚你到底在買什麼。
我相信接下來會有一波發行主動式ETF的熱潮,因為傳統共同基金的市場被ETF吃掉很多,不發ETF的投信會落後,需要靠ETF來擴大規模,例如某家投信的共同基金績效沒有特別亮眼,但靠一檔ETF就撐起一片天。
但對投資人來說,最關心的是「主動式ETF」能不能幫我們賺錢?畢竟ETF產品也有好有壞。況且,主動式ETF也不是什麼全新概念。ETF就是ETF,不論被動或主動,本質上都還是基金,只是操作方式不同,主動式ETF是有經理人依照策略主動選股,它不像傳統ETF那樣,選股邏輯是僵固的。
說得更白話一點,主動式ETF的操作模式根本就是主動型基金,只是可以像股票一樣在市場上買賣,每天也會揭露持股,讓資訊更透明。但實際上,你還是得靠經理人團隊的挑股眼光與操盤功力。
主動式操作 較能對抗灰犀牛
我認為主動式ETF與一般共同基金一樣有能力對抗「灰犀牛」事件。所謂的「灰犀牛」就是那些你知道可能會發生,但不知道它什麼時候來的風險,比如關稅戰、科技政策改變、地緣衝突這類。
這時候如果你手上是被動式ETF,因為1季、半年甚至1年才調整一次,動不了;但主動式ETF就可以因應風險變化靈活應對,這就是我說它能避開灰犀牛的原因。但也不是每一檔主動式ETF都可以表現很好,當然不是。
想要了解一檔主動式ETF的績效,一方面可以看這家投信過去其他基金的表現。像你信任A投信的團隊,那你就可以看看之前發行的主動型基金績效如何;另一方面是關於新產品,因為剛上市,沒有歷史績效可參考,選擇上要更謹慎,或許可以一段時間後,若有績效表現長期穩定的標的,再評估買進也不遲。
我還是要說,不管基金還是ETF,最後拼的都是績效,不是費用。我從來不把費用當成主要考量。為什麼大家總愛比費用?低費用不能保證高報酬啊,而且基金的績效已經是扣除管理費等的數字。
ETF一樣看績效 費用低不是重點
所以,如果一檔基金績效比元大台灣50(0050)高出很多,即使費用是0050的2倍,我還是選那檔績效高的。更別提現在一般共同基金幾乎不收手續費了,但你買ETF還是要付交易手續費。到底誰便宜,你算清楚就知道。
講到這裡,大家也會問我,那你怎麼挑選主動式ETF?我建議採3步驟來挑選:
步驟1:這檔ETF投資的市場是不是一軍(台股、美股、科技股)?像這波出來的幾檔主動式ETF,大多是投資台股,有的聚焦全市場、有的選大型股,這些都要先看清楚。
步驟2:看這檔ETF的持股內容。因為每天揭露持股,投資人可以觀察,從持股判斷出經理人的邏輯,是不是挑到未來可能成長的公司?
步驟3:看基金公司過去的操作紀錄。如果這家公司長期操作穩定、表現亮眼,我比較放心。反之,過去績效都不怎樣,現在只是掛上「主動式ETF」的名號,我是不會買單的。
最後,我想說的是,會挑商品的人就看績效選主動式操作的基金或ETF;不會挑的人還是乖乖買0050這種被動式大盤型的ETF比較安心。
挑選基金/ETF 6原則
1.若台股比重過高,優先放棄中小型股基金。
2.再看投資策略以及是否有清楚的選股邏輯。
3.仔細看成分股內容,是否集中在具成長性的產業?
4.基金公司與團隊的過去績效表現是否穩定、優異?
5.費用不是首要考量,績效才是重要關鍵。
6.避免盲目跟風新商品,因沒有過去績效可參考。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僅示意/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請謹慎為上)
文章出處:《Money錢》2025年7月號
下載「錢雜誌App」隨時隨地掌握財經脈動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