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生,我幾時可以出院?」坐在我面前的是今天新入院的患者,一位與我年紀相若的女士,語氣中透出一點不耐煩。
撰文: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黃俊晧醫生
在邀請她進入診症室前,我翻閱了桌上的「牌板」(病人的醫療紀錄):這位二十多歲的女士是一名商科大學生,幾個月前剛分手,最近忙於準備畢業論文,並且從未接受過精神科的服務。她這次入院是因為在一座屋邨走廊無故大吵大鬧,最終被途人報警送院。經過精神科諮詢會診服務部(Consultation Liaison)的同事了解後,得知她這幾個月開始出現語言混亂的情況。
「我明白你很心急想出院,但不如先讓我了解這次入院的原因吧。」
「我只是肚痛入院,沒想到被那邊的醫生轉我來這裏接受治療。」
「可以說多一點關於肚痛的事情嗎?讓我看看如何幫助你。」
「我跟丈夫認識了很多年,下星期就要生孩子了,我擔心作動才去了醫院……」
在對答的過程中她的思維有點跳躍,經常穿梭於不同話題之間,內容也不時延伸至其他話題。特別的是,她回答時會緊閉着眼睛,好像需要這樣才能思考出答案。
會面後,我得到了她的同意,聯絡了她的家人和男朋友,了解到她最近與家人朋友的關係越來越疏遠。她從未結婚,也從未懷孕或生孩子,驗孕結果也自然是陰性。
對於她的睡眠轉差和思維混亂,她也同意開始嘗試抗思覺失調的藥物。在一兩個星期的藥物調整後,她的說話漸漸變得有條理,開始意識到入院前在屋邨大吵大鬧的並不是「正常」的自己。我也開始與她討論病識感的話題。
「你覺得現在的精神狀況和剛入院時有什麼分別嗎?」
「吃藥後感覺睡眠改善了,思路也清晰了,感覺探病時與家人的對話也流暢了。」
於是,我更詳細地跟她解釋這種變化,告訴她這個病情屬於思覺失調。
「但是我從來都沒有幻覺或幻聽,也沒有被害妄想,怎麼可能是思覺失調呢?」
「聽得出你對思覺失調有一定的認識。你剛提到的陽性徵狀(Positive Symptoms) 如幻覺和妄想確實是思覺失調的常見表現。但其實還包括思想或行為上的紊亂(Disorganized Thoughts or Behaviours)、運動徵狀(Motor Symptoms)、認知徵狀(Cognitive Symptoms) 和陰性徵狀(Negative Symptoms)等等……」
隨着治療,她逐漸康復,思維、語言和與家人的關係也逐漸回復正常,病識感亦逐漸提升。在出院前,我特別跟她、家人及男朋友說明了思覺失調復發的先兆。
在早期的思覺失調復發,患者未必有幻覺、妄想等明顯徵狀。復發前的徵狀可以包括失眠、思緒混亂、注意力不足、多疑、焦慮、脾氣暴躁和性情大變等等。思覺失調的先兆期可以變化多端或不明顯,因此需要身邊的人留意患者生活中的變化,尤其是社交、工作或學業上的轉變。這樣即使再次復發,也能及早發現,病向淺中醫。
《香港01》「01醫務所」與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合作,隔一個星期二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筆下心澄】。
「澄」即是把水靜放,讓水中物沉澱,然後變得清澈。願你靜心細味每一篇小故事,見微知著,明白自己及別人的內心,把事與情看得更透澈。看得清楚,懂得珍惜,願此專欄能安撫你情緒的波瀾,享受歲月靜好。更希望你把這份體會和你關心的人分享,好讓美好人生的路上多一個夥伴。
故事細節經修改以保障病人私隱。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