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傳媒|記者責任編輯/綜合外電報導
2019年8月20日正式在美國發行的Apple Card,是由蘋果與高盛(Goldman Sachs)合作推出的信用卡,不僅被視為蘋果金融服務的重要里程碑,也象徵蘋果自傳統硬體公司向服務型企業轉型的重要里程碑。
科技媒體《AppleInsider》報導分析,Apple Card藍圖早在2000年代初期就構畫完成,前蘋果廣告創意總監西格爾(Ken Segall)回憶,創辦人賈伯斯賈伯斯(Steve Jobs)在2004年就曾推動Apple品牌信用卡計畫,甚至連廣告樣稿都已準備就緒,但最終因與信用卡公司談判破局而告吹;直到2018年,現任執行長庫克(Tim Cook)與高盛達成協議,此計畫方能實踐。不同於以往,這次蘋果已擁有成熟的Apple Pay支付生態(2013年推出,覆蓋美國及50個國家),才讓Apple Card具備立即的市場基礎。
在Apple Card正式推出前,市場早已高度期待。HSBC當時預測,首推當年可帶來3億美元淨收益,2025年將達15億美元。事實上,高盛在2019年10月曾向投資人坦言:Apple Card是史上最成功的信用卡。根據估計,高盛投入約350美元成本在每一名持卡人身上。
蘋果執行長庫克在2020年財報會議中表示,即便新冠疫情導致消費結構改變(例如:旅遊、娛樂消費下滑),Apple Card用戶規模仍持續成長,是信用卡史上最快速的普及案例之一;然而,Apple Card也伴隨不少爭議:
材質爭議:蘋果原宣傳的鈦金屬卡片,後被證實僅約90%為鈦,其餘為鋁合金。更有用戶反映,白色塗層易磨損、刮花。蘋果隨即發布「如何清潔Apple Card」的官方指南。
性別歧視爭議:2019年11月,Ruby on Rails創始人David Heinemeier Hansson指控,Apple Card的信用額度對男女存在差別待遇,引發社會熱議與監管關注,蘋果與高盛一度面臨調查。
回饋率過低:相較市場競爭對手,Apple Card的消費回饋比例偏低,也使其競爭力受質疑。
Apple Card的推出,與同年Apple TV+、Apple Arcade、Apple News+等一同亮相,象徵蘋果「由硬體驅動轉向服務驅動」的明確方向。在2019年3月的春季發表會上,蘋果甚至未重點推出任何硬體新品,而是將舞台交給服務業務,這一刻被外界視為是蘋果的戰略轉折。
Apple Card至今邁入第六年,儘管在用戶端表現亮眼,但對高盛來說卻成為沉重負擔。自2023年起,陸續傳出高盛打算退出合作的消息:
終止其他消金業務:高盛逐步撤出多項零售金融計畫,Apple Card被視為「高成本項目」之一。
雙方關係降溫:2023年底消息顯示,雙方正擬定12至15個月的退出方案,最快在2025年底結束合作,原定合作期限則到2029年。
計劃取消:包括原先規劃的Apple Card股票交易App,也於2023年9月正式擱置。
若高盛最終退出,蘋果可能面臨兩條途徑,包括:尋找新金融合作夥伴:如大型美國銀行或其他金融科技公司;或是自行主導Apple Card,類似2023年「Apple Pay Later」由蘋果自行出資運營的模式,雖然該服務在2024年中止,但其資金模式意味蘋果具備獨立經營金融服務的能力。
目前最新進度及發展,根據《華爾街日報》7月底援引知情人士消息報導,美國最大銀行摩根大通正與蘋果進行深入洽談,有望接手蘋果信用卡業務;若協議達成,摩根大通不僅可藉此向蘋果龐大用戶群推廣更多金融產品,蘋果也能利用摩根大通的龐大消費者基礎來推動產品銷售與融資服務。
值得關注的是,Apple Card至今仍僅限美國市場,儘管高盛曾承諾「未來將拓展至海外」;但直到2023年,才傳出庫克與印度銀行洽談合作的消息,多年來,Apple Card遲遲無法進入任何其他國家,也成為其最大的發展限制。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