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C統一接口只是假象?揭秘協議迷團 買錯線充電傳輸都變慢

Date: Category:科技 Views:1 Comment:0


2016年,華為正式發佈Mate 9,USB Type-C接口也隨之更廣泛地進入中國消費者視野,而Type-C「正反都能插」的便利體驗,也讓 「華為口」 這一通俗稱呼逐漸流傳開來。

近十年來,我們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電器基本都改用了Type-C接口,小巧、對稱、正反可插的設計,似乎成功實現「出門一根線,搞定所有設備」的終極夢想。事實果真如此嗎?

Type-C線(Mika Baumeister@unsplash)

Type-C的成功,首先在於它解決了最基礎的物理痛點——正反可插。再也不用在黑暗中反覆嘗試「三插」才能成功,這本身就是一次用戶體驗的飛躍。

iPhone也放棄了Ligntning,轉用Type C接口。(中關村在線提供)

同時,歐盟強制推行通用充電器指令,要求在歐盟銷售的手機、平板等設備必須採用Type-C接口,這無疑為它的普及按下了「快進鍵」,蘋果也放棄了Lightning接口,擁抱Type-C。

但如果你有拍視頻、傳數據等需求就會知道,很多線材互相之間完全不通用。Type-C接口本身只是一個物理接口形態,能提供多大充電功率、傳輸多快速度,完全取決於各種技術協議。

就以剛發佈的Redmi K Pad平板為例,機身兩個Type-C接口只有長邊支援USB 3.2 Gen1,短邊只支援USB 2.0。簡單來講用K Pad傳輸數據,長邊速度要比短邊快得多。

除了USB 2.0、USB 3.x這種常見的協議,還有支援直接輸出視頻信號的DP Alt Mode協議、支援40Gbps甚至更高帶寬,可菊花鏈連接多台設備、外接獨立顯卡等的Thunderbolt(雷電3、雷電4、雷電5)協議等等,就連各家手機廠商也有私有快充標準。

正是這些複雜協議的組合,導致了線材的不通用。消費者在購買時,常常只看到一根「Type-C線」,卻忽略了其背後隱藏的性能差異。如果不看好參數就買線,雖然能給手機充電,但當你想用它連接手機和電腦傳輸照片時,可能發現電腦無法識別設備,或者傳輸速度極慢,充電速度可能也達不到滿速。

因此,有多設備辦公需求的用戶會選擇購買全能線,售價基本在幾十元至近百元不等,C to C線材雖然很方便,但現在也有不少電源適配器仍是A to C的設計,平時使用仍會存在不便。

Type-C接口的普及,無疑簡化了設備的物理連接。然而,物理形態的統一,只是邁向「一根線走天下」理想的第一步。背後複雜的技術協議、廠商的差異化策略、線材市場的良莠不齊,共同構成了當前統一而不通用的尷尬局面。

對於一般用戶而言,選擇Type-C線纜時,不能再只看「是不是Type-C」,而必須關注其支援的協議、傳輸速率、最大充電功率等關鍵參數,一根全功能的Type-C線,價格自然不菲。

可以說,Type-C如果想完全統一,實現無縫、高效的互聯體驗,還需要標準的持續完善、廠商的共同努力以及消費者認知的提升。那一天到來之前,我們可能還得在抽屜裏備幾根不同規格的Type-C線,以應對不同的「坑」。

延伸閲讀:手機長時間不關機會令壽命縮短?附查時長方法及4招實用保養技巧(點擊連結看全文)

+2

【本文獲「中關村在線」授權轉載。】

Comments

I want to comment

◎Welcome to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please express your views and exchange your opinions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