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朗牛潭尾北新潭路近翠逸雅園的小山坡,發現2至3個清朝林氏圓型古墳、后土,以及6塊明朝墓碑,碑上清楚刻有「「皇明崇禎拾年」(明朝崇禎1627年10月2日-1644年4月25日),即立於1637年。該些墓碑所在地段已被納入新田科技城的發展範圍,碑上亦貼有政府「新田科技城發展計劃」徵地告示,指需於10月31日前遷移。 有學者指今次發現意義重大,長春社也呼籲當局稍微調整規劃,將墓碑原址保留。
發展局最新回應稱,該墓群位於政府土地上,屬新田科技城第一期第一階段的發展範圍,其所在之處規劃作地區道路。發展局古物古蹟辦事處已進行實地視察及照片記錄,正審視相關資料,研究有關墳墓的歷史價值。古蹟辦完成研究後會與土木工程拓展署商議合適的安排或緩解措施。
墓群後人已與地政總署聯絡 往後商議視乎古蹟辦研究等結果
發展局回應時稱,地政總署自2024年起,於每年清明及重陽節前在墓群張貼告示,通知墳墓後人聯絡地政總署。墓群後人已與地政總署聯絡,而龍躍頭原居民代表亦有與地政總署接洽,協調安排。地政總署會與上述兩個部門緊密聯繫,往後與後人的商議將視乎古蹟辦的研究和其與土拓署的討論結果。
六墓碑刻有「皇明崇禎拾年」、先人「鄧公」等字眼
新田明朝古墓群位置在「新田部屋」旁的小山坡,現場可見有6塊墓碑,其中有兩塊墓碑已斷裂,一塊分裂成兩半,另一個刻有疑為「明處」字眼的墓碑則只剩下一角藏在石頭後面。不過,仍然能清晰看到墓碑的方形結構及其碑文。而這6塊墓碑分別都刻有年份「皇明崇禎拾年」、先人「鄧公」、「從拙」等字眼。
《HK FEATURE 誌》上周五(15日)報道該發現,龍躍頭村村長鄧根年回覆傳媒查詢時,承認此為龍躍頭的「分房」之墓,村民正在處理中。
學者指今次發現意義重大
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榮譽副研究員梁基永表示,今次發現意義重大。他解釋,現時本港無官方記錄記載任何明代碑刻的存在,形容是「文物界的遺憾」;雖然近年陸續在馬鞍山及粉嶺等地尋獲明代墓碑,惟每處只有一、兩塊。
他指今次發現一連六塊的古墓群,「比以前我們已知的任何總數還要大」,加上鄧氏是香港歷史悠久的大家族,相信可透過其族譜找到墓碑的主人,能與歷史文獻互相認證,形容文物價值甚高。
墓碑符合古物定義
據 《古物及古蹟條例》,古代遺物(relic)指1800年前人為製作、塑造、繪畫、雕刻、題寫或以其他方式創造、製造、生產或修改的可移動物體,而不論是否已於1799年後予以修改、增補或修復;及化石的遺存或壓痕。而古物(antiquity)指的是古代遺物,及1800年前人為建立、闢設或建造的地方、建築物、地點或構築物或該等地方、建築物、地點或構築物的遺蹟或遺存,而不論是否已於1799年後予以修改、增補或修復。
而該些墓碑已符合古代遺物及古物的定義,可由發展局局長諮詢委員會後,藉憲報公告宣布該處為暫定古蹟、暫定歷史建築物或暫定考古或古生物地點或構築物。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