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市中,「蝸居」是許多人生活的寫照。當居住空間有限,雜物堆積起來,不僅壓縮了物理空間,更在無形中擠壓了我們的心理空間。有心理學家提醒,「雜亂等於壓力」(mess equals stress)這句話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科學依據的。
據外媒《Daily Mail》報道,英國心理學家Katie Barge博士指出,「整潔的家,整潔的心靈」這句老話已得到研究證實,而這種影響對於女性、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以及患有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人來說,尤其顯著。
為什麼越整理越亂?解開雜亂與壓力的惡性循環!
想像一下,當你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推開門看到的卻是堆滿雜物的客廳,或是衣物如小山般堆積的臥室。這樣的光景非但無法帶來放鬆,反而會讓大腦接收到過度的視覺噪音,增加焦慮感。這是一個惡性循環:越感到壓力,越容易讓家裡變得雜亂;而雜亂又會反過來加劇壓力。
Barge博士指,對於居住在狹小空間的人來說,這種影響尤為顯著。有限的空間使得雜物無處可藏,每一件物品都清晰可見,不斷地提醒我們未完成的任務,引發一種稱為「決策疲勞」的現象。我們的大腦被迫持續運轉:「這件衣服要怎麼收?」、「這本書要放哪裡?」這些無止盡的思考會消耗大量精神,導致身心俱疲,讓整理成為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相關文章:大掃除|衣櫃塞爆舊衫褲鞋襪?5招決定丟或留 騰空衣櫃儲物空間
總捨不得丟? 囤積背後存在情感連結
Barge博士表示,造成雜亂堆積的原因有很多,許多人保留雜物並非出於懶惰,而是源於情感上的依戀。例如,有些雜物是一時衝動而買下,丟掉時會感到內疚;有些則是對「總有一天會用到」的執着,反映出對未來的不確定感。
Barge博士補充,儲物癖甚至可能代代相傳,「如果我們在雜亂的家中長大,我們的家更有可能雜亂。」在最極端的情況下,儲物症患者的家會因積累了大量物品而變得無法居住。她解釋,囤積行為通常與依戀需求有關,這實際上與童年創傷和內心的孩子有關。她指:「我們之所以對某些事物抱持感情,往往是因為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我們想要的那種關愛,所以會對生日卡等表達愛意的東西產生情感依戀。」
告別決策疲勞! 3招擺脫雜物束縛
作為一名心理治療師,Barge博士曾幫助許多儲物癖患者清理不必要的個人物品。她表示,「我會幫助他們認識到,他們所依附的情感,並不在那個物體中。」她建議,面對居所雜亂與生活壓力,整理並非要將所有東西都丟掉,而是要學會重新建立我們與物品之間的健康關係。
1. 從小處着手
面對一個堆滿雜物的家,最容易感到不知所措。心理學家建議,可以從一個小空間開始,比如一個抽屜或櫃子的角落。這個小小的成功會給予我們正面的回饋,激發繼續整理的動力,打破「雜亂等於壓力」的惡性循環。
2. 重新定義物品價值
在整理時,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這件物品對我現在的生活有何用處?」「它是否真的能讓我快樂?」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也許是時候放手了。這不是丟棄回憶,而是學會將回憶放在心中,而不是讓物品佔據有限的空間。
3. 創造「呼吸空間」
在狹小的居住空間中,為自己創造一個沒有雜物的「呼吸空間」至關重要。這個空間可以是書桌的一角,或是一張舒適的椅子,讓我們在感到壓力時,有一個可以真正放鬆的地方。這個空間不僅是物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整理,從來不只是整理物品,更是整理我們的思緒。當我們學會清理身邊的雜物,我們也能為心靈騰出更多的空間,在有限的居住空間中,活出無限的可能。
【延伸閱讀,更多家居收納建議】
收納|屋企太亂或因習慣「冇手尾」 養成12招 拆細收拾家居步驟
家居收納|媽媽教用無印良品收納盒 8招為孩子打造極簡書桌空間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