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國5月初爆發軍事衝突,巴基斯坦方面擊落印度戰機,路透社8月2日引述消息人士指,箇中關鍵是印方情報失誤,誤判對方所使用的中國製霹靂-15(PL-15)導彈射程範圍,導致失利。報道也談到巴基斯坦有更強的「殺傷鏈」(kill chains)網絡,令他們更清晰了解戰場情況。
在這場歷時逾一小時、雙方合共多達約110架戰機參與的5月7日印巴空戰中,巴基斯坦使用包括中國製殲-10C戰機在內的戰機,稱擊落6架印度戰機,包括對方的法國製陣風戰機,後來印軍證實在衝突中損失戰機,但否認是6架,未肯透露具體數字。在整個空戰期間,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軍機都保持在各自空域內。
路透社8月2日報道,綜合採訪2名印度官員與3名巴基斯坦官員所得的資訊,顯示「陣風」戰機性能並非遭擊落的關鍵問題,核心原因是印度情報部門未能準確評估殲-10C戰機所發射的霹靂-15導彈的射程。
印度消息人士指,錯誤的情報讓陣風戰機機師誤以為他們已經超出巴基斯坦的射程,以為對方的導彈射程範圍約150公里左右,但據巴基斯坦官員稱,霹靂-15導彈是從大約200公里外發射,印方官員甚至指距離更遠。報道稱,這是有史以來射程最遠的空對空打擊之一。
巴基斯坦空軍的官員又指「我們伏擊他們」,巴方對印方的系統展開電子戰攻擊,以「迷惑」對方機師。
報道引述倫敦皇家聯合軍種研究所(RUSI)智庫的空戰專家Justin Bronk稱,「印度人沒想到會遭攻擊…… 而且霹靂-15的遠程攻擊能力顯然很強。」
報道又引述來自兩邊的官員指,除了導彈射程帶來出其不意的優勢外,巴基斯坦還更成功地連接監控地面與空中的軍備,從而更清晰了解戰場情況,這種被稱為「殺傷鏈」(kill chains)的網絡成為現代戰爭的關鍵要素。
根據2名巴基斯坦官員指,該網絡包括巴基斯坦自主研發的Data Link 17系統,連接中國製軍備與其他設備,包括一架瑞典製的偵察機。
專家稱,系統使得靠近印度飛行的殲-10戰機能夠從巡航更遠的偵察機獲取雷達訊號,意味中國製戰機可以關閉雷達,在不被發現的情況下飛行。
報道稱,印方也正試圖建立類似網絡,但由於印度是從眾多不同出口商購買軍機,令他們的流程更複雜。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