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守望者服務團成立4年 創辦人總結行山意外 叮囑不要獨行

日期: 栏目:体育 浏览:1 评论:0

香港守望者服務團是一支創辦了4年的民間搜索隊,多次義務搜救失蹤的行山人士,由2021年石樂蕎於飛鵝山失蹤而成立,到2023年積極參與搜索甯國良及曾憲哲而漸為外界認識。創辦人Anson表示,幾乎全部行山失蹤的個案皆是獨行,呼籲市民登山遠足要結伴同行,最理想至少4人一起上山。他在山上巡邏時,發現不少行山人士依賴電話,缺乏準備,盡信網紅,危險打卡;他呼籲行山要有完善的計劃,了解天氣,量力而為。

Anson在2021年創立香港守望者服務團。(顏銘輝攝)

相約Anson到飛鵝山訪問,因為香港守望者服務團正是因為2021年搜索在飛鵝山失蹤的少女石樂蕎而成立。訪問當日是上午,正懸掛一號戒備訊號,熱帶氣旋韋帕逐步接近香港,天文台預告下午會改掛三號強風訊號。Anson表示訪問後會回家整理一下裝備後再出動,在颱風襲港下四處巡邏候命,看看有沒有地方需要支援。

香港守望者服務團巡邏車的車尾箱放了很多裝備,包括一些反光背心。(顏銘輝攝)

創辦人Anson:通常會出事都是一個人行山

香港守望者服務團成立4年,頭兩年正值疫情,大量市民去行山,故此發生不少行山失蹤的意外。Anson了解過不同的行山失蹤個案,亦多次上山尋人,他說:「通常會出事都是一個人行山,永遠都是一個人行山。其次是沒有好好評估天氣,例如天氣太熱,身體狀況不太容許,又或者是完全不熟悉地方。一班人是比較少(失蹤),多數都是一個人抄小路。可能你見到絲帶,就順住絲帶行落去。」

香港守望者服務團創辦人Anson搜索很多行山失蹤的個案,認為這些個案的一大共通點是獨自行山。(顏銘輝攝)

Anson苦口婆心地說:「第一,真是不要一個人行山。現在科技先進,帶多一兩個充電寶,有意外時可以用到電話求救。做計劃真的很重要,我們發現只有部分人會在出發前告訴家人去行山,有講已經好叻,最好要提及行什麼山、預計什麼時候落山回家、中途會不會打電話回來。其次是一些基本知識,穿怎樣的衣服、帶什麼東西,例如水、食物、後備衣服;如果打算過夜,要帶睡袋、禦寒衣物。」

香港守望者服務團創辦人Anson。(顏銘輝攝)

Anson認為港人求生知識較弱

「這些基本的知識,我發現香港人沒有。」Anson嘆道:「(教育)是很不足!甚至乎,我們竟然可以在小學開一堂教這些東西。我以為這些是小學生都應該要知的東西,學校、體育老師不是應該告訴他們嗎?我們去過民安隊的登山遠足安全大使的講座,原來現場很多人都不知道怎樣求救,我沒有想過那麼多人不知道!不知怎樣用哨子吹SOR訊號求救,可能現在的人行山連哨子都不會帶。見到直升機來到,不是照直升機而是照地下,人們也是不知道的。其實香港人的求生能力很弱、偏低。」

搜救裝備都放在車尾箱,有需要時可以馬上出動上山尋人。(顏銘輝攝)

行山不能盡信KOL介紹

除了搜救行山人士,Anson亦會上山巡邏,看看遇不遇到需要求助的人。他說:「(最常見的問題?)沒有帶水、沒有帶食物,得個電話。」記得有次在秋天的傍晚5、6時,他遇到兩個女孩打算上獅子山影風景,他憶述:「她們說有電話(照明),還有40%電量。我相信她們影完相,可能用上閃光燈,下山時或者只得20%甚至沒有電,期間有意外時怎樣求救?」他表示帶過不少準備不足、迷路的行山人士落山。他說:「我依然建議要懂得用地圖及指南針。你的電話會沒有電,到時行山Apps都幫不到你。」

疫情期間封關,行山露營成為港人為數不多的娛樂,吸引大量KOL及網紅拍攝行山相關的影片。Anson說:「在網上看到資訊,跟住錯誤評估自己的能力,這個都是常見的錯誤。可能剛剛看到那些網紅,覺得打卡很美就想來,他們永遠以為網紅是一個人去,抱住『佢得,我都得啦』的心態,但其實網紅往往不是一個人自拍,有人幫忙拍攝、拿反光板,有很多人在鏡頭後幫忙,不是一個人行。」

Anson上到飛鵝山道觀景台接受訪問。(顏銘輝攝)

建議4人結伴行山最理想

常言行山要結伴同行,多少人同行才最理想?Anson說:「起碼4人最穩陣,兩個都危險。例如一個人跌倒受傷,第二個人要照顧他,如果那個位置沒有訊號或者電話沒有電,那就沒有人可以出去求救,也是死路一條的。最好還是4個人,有人照顧傷者,有人可以去求救。」假若真的要獨自行山,也建議只行大路及主徑,Anson說:「香港的大路都幾多人行,例如飛鵝山道這裏就像彌敦道,轉頭又有一架車上來。行山人士失蹤不是在大路,一定是爆林、行小路、行錯路。」

香港守望者服務團創辦人Anson。(顏銘輝攝)

對於行山意外,Anson也希望行多一步,教育市民,從源頭減少意外發生,例如他會到學校舉辦講座,向學生講解行山安全及禮儀。他亦想過一些方法:「我們試過造一些卡仔,掛在樹上,寫上座標及求救方法。有些人認同(我們的做法),但有些人覺得是破壞環境,所以之後沒有再做。我們不斷去想一些新方法,希望大家行山行得安全一點。」

Anson表示,去年跟一位唸中學的成員合作,提出智能標距柱參加一項創科比賽,但未能躋身決賽,他說:「當時評審好像說這個計劃太大型,不容易落地。」他建議政府在行山徑的出入口設置智能標距柱,利用鏡頭記錄行山人士的樣貌衣著,若有人發生意外失蹤,有助搜救人士追查下落。他說:「記錄他的衣著及樣貌,令我們知道他去哪裡、有沒有落到山,最緊要讓我們知道他是否仍在山上。資料保留24到48小時後銷毀,其實對市民私隱不構成威脅,更能保障他們的安全。」他認為科技日新月異,有航拍、AI的技術,政府可以做更多去保障行山人士的安全。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