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歲才開始買ETF,有意義嗎?臨屆退休,還能投資ETF嗎?退休族的投資關鍵是什麼?|投資診聊室

Date: Category:财经 Views:1 Comment:0


近期有網友在論壇發問:55歲開始買ETF,有意義嗎?網友自述:目前55歲,薪水不高、存款不多,且預計只能工作到60歲,現在才要開始定期定額存ETF有意義嗎?

這個問題其實反映了許多中年人面對的現實處境:進入人生下半場,資產還沒準備好,還有投資的空間嗎?還值得冒風險買ETF嗎?本周投資診聊室來解答:當年齡已臨屆退休,還有需要存ETF嗎?存ETF發揮效益與退休族的投資關鍵是什麼?

巴菲特「雪球理論」:關鍵是「時間」

我們常說「投資理財永遠不嫌晚」,但這句話有個前提:你有時間讓資產發酵、承擔波動。如同巴菲特有一句經典名言:「人生就像滾雪球,最重要的是找到濕雪和夠長的坡。

這句話,說的正是複利的本質。ETF的確是低成本、適合長期投資報酬的「好雪球」,剩下的關鍵就是:你有沒有足夠的時間、夠長的坡,讓複利發酵?

回到這位網友的情境:

  • 可工作年限僅剩約5年

  • 現金流不寬裕,儲蓄空間有限

  • 未來收入預期將中斷

假設正向現金流只剩下5年,這段時間根本不夠雪球長大,甚至滾不動。這代表他沒有太多「承擔錯誤」的空間,若此時重壓在ETF,一旦遇上修正或股災,可能還沒等到獲利,資產就已先縮水,直接影響退休生活的安全感。

別忘了,ETF雖然穩健,但本質上仍屬「股市投資」,短期內仍會有價格波動。如果投資目標是在5年內看到明顯成效,ETF可能不是最佳工具。

退休族的理財重點?「報酬率」不是最重要的!

55歲以後的投資,本質不是衝高報酬,而是「穩定現金流」與「控管風險」。在這個階段應該要思考以下這些問題:

  • 如何確保未來20年的基本生活費用?

  • 有沒有穩定現金流來源?(勞保退休金、股利配息…等)

  • 若退休金出現短缺,有哪些備援資產?

  • 有哪些風險是承擔不起的?一定要保住的緊急備用資產是哪些?

因此,比起一股腦全部投入ETF,更應該做的是風險分散與資金分層

例如,可以將投資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 安全保本型:絕對不能影響到本金的資產,確保未來3~5年基本生活費,不會受到市場波動影響,建議工具為:定存、儲蓄險等。

  • 穩健收益型:可以幫助你「穩定產生現金流」,能夠每年提供固定收益的投資配置,例如:債券、年金保單、高配息的基金或ETF等。

  • 成長型:可以小比例配置做為抗通膨與延長退休金壽命之用,但不宜重壓,例如市值型ETF。

若55歲才要開始做以上退休投資規劃,假設每個月可以儲蓄1萬元,就可以考慮用這樣的架構去做配置,例如60%放在安全保本型、30%放在穩健收益型、10%放在成長型投資等。

ETF非萬能,應抱有「合理期待」

回到網友提問:55歲快退休,才要買ETF有意義嗎?並非不能買ETF,而是應該更謹慎配置部位、挑選標的,並抱有合理期待

此時投資ETF,不應再將之視為「主力」,而是成為「替補」的角色,並且從期待「總市值成長」,轉為期待「穩定領息」。

臨屆退休投資ETF(或者任何股票標的),都建議把握以下幾個大原則:

  1. 小額分批進場,避免短期投入大筆資金,讓應該要「保本」的退休金產生過大波動。

  2. 以高股息、低波動標的為主,避免高波動的標的。

  3. 將ETF視為備援資產,而不是主力部位;例如55歲開始存、60歲退休,65歲才開始提領,盡量「多滾幾年雪」。

  4. 避免頻繁交易、追高殺低。退休前後的投資應該更謹慎、講求紀律。

55歲投資不嫌晚

55歲才要開始投資沒問題,但不能再用30歲的投資邏輯看待自己。退休前的理財,更應該謹慎理性,分散風險,而不是樂觀地「All in某一種工具」。

ETF的雪球威力強大,但不是每一種人生階段都適合全力投入。若只剩下短短五年,那條「坡」可能太短了。與其冒險讓雪球在陡坡上亂滾,不如先打造穩固的退場跑道,再讓小小雪球慢慢開始轉動。

與其問「55歲才開始存ETF有沒有意義?」,不如問:「我有多少資金是不能賠的?我還能承擔什麼風險?我該如何讓資產更穩健地過退休生活?」

不論是股海老手或是投資小白,面對詭譎多變的股票市場總是會有許多實務上的疑難雜症,卻沒辦法靠自己查詢到解答,Yahoo奇摩股市每周定期「海巡」新聞留言區、Ptt、Dcard等投資社群,挖掘投資人實際遇到的投資盲點,並邀請各領域專家前來診「聊」,也歡迎讀者們於文章留言區留下你的疑問,就有機會得到詳盡的解答!

Comments

I want to comment

◎Welcome to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please express your views and exchange your opinions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