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達人陳嘉俊助ViuTV拍節目推廣釣魚 籲政府效法外國加強管理

Date: Category:体育 Views:2 Comment:0


環境教育機構「野外動向HK Discovery」創辦人陳嘉俊(Jan)是一位釣魚愛好者,曾經在多個ViuTV節目擔任嘉賓導師,教授藝人釣魚知識及技術。他在香港釣魚接近40年,認為釣魚最引人入勝之處是神秘與驚喜,魚一日未上水,你都不知跟哪一種魚鬥智鬥力。
陳嘉俊表示香港是個先天發展釣魚運動的好地方,儘管漁獲不算豐富,但勝在魚種多。他更認為釣魚可以成為旅遊產業,吸引外國旅客,但當局需要加強相關管理政策,例如規定不可捕殺年幼的細魚,並呼籲所有釣魚愛好者要有操守,帶走垃圾,保護漁場。

「陳仔」陳嘉俊協助拍攝ViuTV節目《漁樂無窮》,這個節目在今年4月播出。(受訪者提供)
在《公司冇逼我跑馬拉松》中,陳嘉俊指導藝人吳保錡釣魚。(受訪者提供)

近年幾個ViuTV的綜藝節目如《大海男兒》、《ERROR自肥企画》及《公司冇逼我跑馬拉松》都有釣魚的環節,邀請陳嘉俊為嘉賓導師,而今年的《漁樂無窮》更是以釣魚及漁業為主題,陳嘉俊亦有出鏡及協助拍攝,希望可以推廣釣魚運動。

陳嘉俊參與ViuTV的綜藝節目《大海男兒》。(受訪者提供)
在《ERROR自肥企画》中,何啟華在野外釣魚,背後也是陳嘉俊教他這項求生知識。(受訪者提供)

「一般人眼中,釣魚可能是老人活動,阿伯才會去玩的。實事上,釣魚在世界上的發展趨勢是變成一項運動,可以用來教育青少年,追求健康,避免他們接觸不良嗜好。」陳嘉俊說:「釣魚不是百分百有收成,你要經過努力、細心觀察、看到訊號後作出反應,做到合適的配合。」

陳嘉俊與他收藏的魚拓合照。(顏銘輝攝)

透過釣魚,能夠了解不同知識,包括天氣、海洋、生態,所以這是一項非常好的親子活動。他說:「例如綁魚勾的方法,你的結綁得不夠好,就算有魚上釣都有機會甩。做好每個細節,才能有機會釣到魚。要釣到一條魚,期間的過程可以令小朋友明白很多道理。」

陳嘉俊磯釣。(受訪者提供)

釣魚也要求體能 釣假餌需不斷重複揮桿

可能很多人以前釣魚就是坐在碼頭或海傍,靜候魚上釣,但其實釣魚的形式種類繁多,有的耗費體力。陳嘉俊說:「釣魚要付出的體能絕對不少,除非你是坐在碼頭、買些沙蟲、用手絲釣魚,那種只是休閒娛樂,不是運動。如果是船釣,你要在海中心釣魚,身體要有很好的平衡,適應海浪。釣到魚時,你放幾深就要收幾深,把魚收回來,其實也是手部運動,而且還要日曬雨淋。」他表示釣魚是一項可以令人筋疲力盡的運動。

陳嘉俊在西貢滘西洲釣到一條黑沙鱲。(受訪者提供)

按釣魚地點分類,香港常見有船釣及磯釣,前者乘船出海,在船上釣魚,後者則在突出水面的岩石或礁石灘垂釣。釣魚要用魚餌,吸引獵物,除了沙蟲、蝦仔等真餌,還有模擬獵物形態的假餌。陳嘉俊說:「釣假餌更加辛苦。無論在船上還是岸邊,你拋的動作不同,假餌的浮沉度不同,才有機會吸引到不同的魚。在一個小時內,你可能揮桿十幾次,甚至更密到20至30次,整套動作由拋到收,停一停再不斷重複。你一日釣5、6個小時,可能就做了那套動作過百次。」

陳嘉俊在東果洲附近的海上釣到一條大翼鮫。(受訪者提供)

1994年創辦東磯會 出版釣魚雜誌《研釣集》

陳嘉俊自小喜歡野外活動,例如行山及露營,在中學時期接觸釣魚,很快便迷上這項運動。他在1994年成立釣魚會東磯會,並出版釣魚雜誌《研釣集》,在香港推廣釣魚運動30年。至今五十來歲,他仍然不時清晨出海釣魚,興致不減。「釣魚最吸引之處在於,你永遠不知有什麼在等待你。」他說:「其實很神秘及驚喜!你面對一個未知的對手,不同的魚要有不同的處理方法,究竟什麼時候有魚來?怎樣才釣到牠?就算釣到,你有沒有能力拿牠上來?這就是吸引釣魚人及釣友的地方。」

1999年的香港磯釣聯盟比賽。(受訪者提供)

陳嘉俊見證釣魚運動在香港的發展,由上一輩喜歡船釣到90年代磯釣興起,民間釣魚會及釣魚用品店舉行不同類型的比賽,有時二、三十人參與,他見過有比賽逾百人參賽。談到香港釣友的實力,陳嘉俊說:「香港的魚比較醒目,會害怕人,聽到『噗嘆』聲就會立刻躲起來。在外國,你會見到魚在海中心游來游去不怕人,你跳下去,魚都不會走,但香港的魚可能對人有戒心,一見人就會走開。」

陳嘉俊以前開辦釣魚課程。(受訪者提供)

陳嘉俊續說:「很多香港朋友會去日本、澳洲、台灣釣魚,因為那些地方魚量多,我敢說不會釣不到魚。如果你在香港都釣到魚、水平不錯的話,去到海外,百分之九十幾吧、多數絕對都釣到魚。」多年來,他亦有到外地釣魚的豐富經驗,在拍攝ViuTV電視節目《漁樂無窮》時,他亦帶兩位主持許賢及梁嘉茵(Serrini)到沖繩釣魚。

陳嘉俊曾出版釣魚雜誌《研釣集》。(顏銘輝攝)
陳嘉俊曾出版釣魚雜誌《研釣集》。(受訪者提供)

比較過外地,陳嘉俊認為香港在發展釣魚運動上都有優勢,魚量雖不及,但勝在魚種豐富。他講解:「香港東面水域受海洋性水流影響,而西面則是鹹淡水,所以香港不是很大、但很有趣,有地理優勢,環境愈複雜,生態愈多樣性,魚種就愈多。」

陳嘉俊在2016年協助日本拍攝綜藝節目,與平坂寬到香港錦田河釣塘虱。(受訪者提供)

香港魚量少但魚種多 釣魚運動可發展為旅遊產品

他補充:「香港的魚種一點也不少,只不過漁獲難以跟外國比,始終跟漁業資源有關、地方小。香港遠離黑潮。為什麼日本、台灣多魚?因為受黑潮影響,多細魚,有細魚才有大魚追。不過,香港南邊的南中國海有很多荒島,有很多魚釣,有些魚大得誇張,漁獲都可以很豐富。」黑潮是一道太平洋洋流,穿過台灣東部海域向日本。

「釣魚運動發展得好,有機會帶動香港經濟。香港地方小,可能頭尾幾個小時,就已經橫越整個香港水域,由東面去西面的鹹淡水。」陳嘉俊說:「釣魚不只是運動,更是一項產業。如果你去外國釣魚,牽涉旅遊,有酒店住宿、租船、買裝備,其實釣魚都是旅遊產品。」

陳嘉俊到香港國際旅遊展舉行講座,向大眾介紹釣魚運動。(受訪者提供)

如果要發展釣魚運動,陳嘉俊希望政府可以參考外地的做法,加強管理捕魚及釣魚行為。他讚賞2012年禁止拖網捕魚是一項好的政策。他說:「在澳洲的不同省分釣魚,會告訴你某個季節、某種魚只可以拿走幾大條,身形小的要放走。香港目前沒有法例規定,某種魚如果細過某過尺寸就一定要放走,純粹靠民間自發。我們喜歡釣魚的人都普遍知道,太小的魚要放走,不然牠們就沒有機會長大。如果香港做到,相信香港的漁業資源及釣魚運動會更加健康、理想。」

未有法例前,只能先靠自律,希望所有釣魚的人都注意操守,細魚放生,不要濫捕。他說:「釣魚都叫做拿走野外的資源,如果沒有一份大家共同遵守的操守,就很容易破壞了環境。去釣一次魚,一定製造不少垃圾,包括飲料、食物包裝,這些垃圾一定要帶走,否則難道有人會去荒島清理?如果沒有基本的釣魚操守,就會破壞了魚場。」他還提議當局投放不同的魚苗,提升海洋資源。

Comments

I want to comment

◎Welcome to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please express your views and exchange your opinions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