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港有超過6.5萬名特殊教育需要學生,但社會對相關治療的認知和不同選擇仍然不足,令許多照顧者感到迷惘與壓力巨大。獅子山青年商會及香港家庭調解協會發起《2025學齡特殊教育需要(SEN)兒童照顧者心理需要調查》發現,97.2%照顧者認為,現行社會支援「不足夠」。其中70.9%照顧者長期焦慮和情緒壓力沉重,稱過程中最大挑戰是「時間與精力透支」、「影響睡眠品質及難以平衡工作與家庭」。
59.2%日花7小時或以上照顧兒童
是次調查於3月至8月期間進行,成功抽樣訪問341份有效問卷,涵蓋128名非照顧者及213名特殊學習需要照顧者的有效回應,旨在全面探討特殊學習需要照顧者面對的心理壓力、資源需求及社會支援現狀。
受訪照顧者以媽媽為主,多數需長期親自照料特殊學習需要學童。結果發現,59.2%受訪者每日需投入逾7小時或以上照顧兒童,當中29.6%更超過14小時,嚴重影響特殊學習需要照顧者個人生活與工作。更令人憂慮的是,35.7%曾因壓力出現「傷害自己」的想法、17.8%照顧者因壓力曾出現「傷害他人」的想法。
42.3%照顧者憂藥物治療有副作用
調查又發現,近42.3%照顧者認為,即使子女被精神科醫生診斷需要接受藥物治療,但仍對用藥持懷疑態度,認為接受藥物後常有副作用,包括「食欲下降」及「失眠」;73.2%照顧者認為,藥物治療未能有效改善特殊學習需要學童的行為問題、學習表現及其社交能力。另外,有37.1%照顧者因「家長教養觀念有分歧」、47.4%基於認為「外界有標籤觀念」,而影響他們決定是否給子女用藥的決定。
分析指出,6歲之前被視為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黃金治療期,此調查結果顯示,家長或有機會錯失改善學童情況的最佳時機,影響兒童日後生活及學習進展。
香港家庭調解協會總幹事梁淑瑜指出,是次問卷調查反映照顧者極需情緒及壓力支援與實質資源,在中心的臨床親子調解個案中,去年有102個特殊學習需要個案,他們的衝突多源自打機問題及學業問題,建議家長尋求專業的親子調解及心理情緒諮詢及輔導服務,有助於改善照顧者與學童的家庭關係」。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