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熱|謝展寰:研「蚊入面加細菌」阻傳播 最快明年推行

Date: Category:社会新闻 Views:2 Comment:0


本港接連錄得基孔肯雅熱輸入個案,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今(13日)在港台節目《千禧年代》中表示,當局一直有留意各地的新滅蚊技術或產品,在以生物手段防治蚊患方面,希望在港試驗一種在「蚊入面加類似細菌」,令其不易於攜帶基孔肯雅熱等病毒,亦能將此細菌傳至其他蚊隻的技術。他指當局會在此方面做研究,但指養菌等工作需時,相信最快要到明年夏季方可推行。

謝展寰(資料圖片/夏家朗攝)

謝展寰表示,隨着基孔肯雅熱的輸入個案上升,出現本地個案的風險存在,他指該病毒的傳播媒介為蚊隻,特別是白紋伊蚊,故當局的重點會放在防蚊、滅蚊的工作上。他說,蚊的活動範圍大約是100米左右,當出現輸入個案時,當局會在患者的居住地、曾長時間逗留的地方附近的250米範圍進行滅蚊工作,並加強該處的防蚊工作,以減少蚊隻叮咬病人後將病毒傳播出去的機會。

謝展寰說,上月出現基孔肯雅熱輸入個案時,當局已召開跨部門督導委員會會議,召集所有相關部門啟動防蚊、滅蚊工作,食環署更在19個分區、每區成立跨部門專責工作組。食環署亦會聯同房屋署、康文署、路政署等相關部門進行地區滅蚊工作。

被問及防蚊工作的質量問題及跨部門工作的協調,他說「我哋係滅蚊工作需要做嘅時候呢,其實大家都一齊需要搞嘅,如果我哋仲要係裏面分,阿A你做咗先...... 然後阿C你再做,咁其實個效率係低嘅」。他提到食環署的主要角色在於給予指引,以及巡查滅蚊工作。

立法會食物安全及環境衞生事務委員會昨日(12日)舉行特別會議,討論防治蚊患及應對基孔肯雅熱的防控措施,有議員提議考慮「以蚊滅蚊」的方式、養殖食蚊魚等方式,以生物手段防治蚊患。謝展寰對此類意見表示觀迎,指當局一直有留意各地的新滅蚊技術或產品,但指每個地方的地理未必相同,當局會再選擇合適的方式。他提到以養殖食蚊魚的方式滅蚊,指此方式適合用於有較多池塘的地方,惟香港沒有太多大池塘。

根據清華大學網站資料顯示,在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的腸道中,定植一種羅森伯格菌屬的細菌「羅森伯格_YN46」,可以顯著抑制蚊蟲通過叮咬吸血感染登革熱病毒及寨卡病毒。謝展寰提到,當局希望在港試驗一種在「蚊入面加類似細菌」,令其不易於攜帶基孔肯雅熱等病毒,亦能將此細菌傳至其他蚊隻的技術。他說當局會在此方面做研究,但指養菌等工作需時,相信最快要到來年夏季方可推行。

Comments

I want to comment

◎Welcome to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please express your views and exchange your opinions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