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牙會令牙縫變闊?洗牙的四大迷思

Date: Category:社会新闻 Views:1 Comment:0


相信很多人都有定期洗牙的習慣,但坊間對洗牙仍存有不少迷思與誤解,甚至認為洗牙弊多於利。中國人傳統習俗過年要洗牙流血擋災,洗牙給予上一輩人的固有印象就等於流血。事實上,我們洗牙的目的不是要令牙肉流血,而是要清潔牙齒,保養牙齒。破除傳統迷思,才能了解洗牙的重要性。

撰文:醫善同行醫學顧問、牙科醫生黃凌旻

醫善同行醫學顧問、牙科醫生黃凌旻

我們進食後,口腔容易有牙菌膜積聚,牙菌膜和口水中的鈣質結合後,會形成牙石並依附在牙齒表面。牙石是細菌的溫床,細菌會釋放出毒素引致牙肉發炎,出現流牙血、牙肉萎縮、牙床骨收縮等現象。如情況惡化,就會形成牙周病,初期牙齦會腫脹出血,嚴重可致牙齒鬆動,甚至移位或脫落。因此,培養定期洗牙的習慣,可以移除牙石,控制牙肉發炎和牙周病的病徵。

1.洗牙會令牙縫變闊?

這是很多人都有的迷思,其實我們的牙齒並不是相連在一起,牙與牙之間存在牙縫。健康的牙肉會填滿牙縫,一旦出現牙周病,骨頭和牙肉會收縮,以致牙縫變大。若清潔不妥當,沒有用牙線或牙縫刷定期清潔,容易使牙縫堆積牙菌膜和牙石。當這些牙菌膜和牙石被移除,牙縫便會露出來,所以坊間很多人誤以為洗牙會令牙縫變大變闊。

尤其患牙周病的人,多數因為缺乏口腔清潔技巧,堆積了大量牙石,而這些牙石卡在牙齒之間,會有假象覺得牙齒仍然堅實。但這只是假象,一看X光片便知道牙床骨已經嚴重收縮。所以當洗牙移除這些牙石後,牙齒便會呈現出本身應有的鬆動程度。

洗牙的目的不是要令牙肉流血,而是要清潔牙齒,保養牙齒。(視覺中國)

2.洗牙會傷琺琅質?

這亦是常見的誤解。事實上,琺瑯質位於牙齒的最外層,非常堅硬。牙醫洗牙時會利用超聲波洗牙器震走牙石,一般不會傷害到琺瑯質。反而經常進食酸性食物的人就要小心。酸性食物會令琺瑯質變得薄弱,又或者天生琺瑯質比較脆弱 (enamel hypoplasia) 的人,牙醫就會調節超聲波機的力度,更謹慎地移除牙石。

常見的酸性食物包括運動飲品、可樂、酒精飲品、過量進食生果等,都有機會侵蝕琺瑯質。尤其進食完酸性食物後,應相隔30分鐘才去刷牙,讓口水有足夠時間去中和口腔的酸性水平。進食後立即刷牙反而有機會侵害琺瑯質。

3.洗牙會令牙齒容易流血及變得敏感?

如果牙肉沒有發炎,洗牙時不會怎麼流血。牙齒敏感成因多數為牙腳外露,或象牙質外露。如有上述情況,洗牙後會出現短暫的牙齒敏感,但一般只維持數天。只要改善刷牙技巧,減少牙菌膜積聚,或利用抗敏牙膏已經可以舒緩病徵。

4.洗牙會令牙齒變白?

本質上洗牙不會令牙齒變白,洗牙只是把牙齒表面染色的牙菌膜、牙漬和牙石移除,重現牙齒本身的顏色。當長時間沒有洗牙,洗牙後牙齒顏色對比會更大,所以感覺洗牙會令牙齒變白。如果想牙齒變白,需接受牙齒美容治療,例如漂牙。不過這些療程必須基於牙齒和牙肉健康的情況下,由醫護人員進行。

至於多久洗一次牙?一般建議每半年至一年洗牙,洗牙除了移除牙石,牙醫也可以定期檢查牙齒有沒有蛀牙或者酸蝕。嚴重牙周病患者可能需要每三個月洗一次牙。牙醫會視乎你的牙周病程度,動態調節你的洗牙頻率。除了定期洗牙,平時亦要勤力護齒,每日早晚刷牙,牙刷宜打斜45度並主要刷向牙齒與牙肉之間位置,並用牙線清潔牙縫,去除牙菌膜及食物殘渣,令口腔更健康,減少患上牙周病及蛀牙等問題。

「01醫務所」與慈善團體【醫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醫健文章。醫善同行於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會上的愛心和力量,鼓勵有心人踴躍參與醫善同行舉辦的義工計畫,各展所長,幫助弱勢社群。

醫善同行會以專業團隊的運作方式,致力提高贊助人與贊助機構的信心,達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目標。

網站亦會為巿民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並舉辨不定期的醫療健康講座和義診,同時積極與其他社區組織及醫療機構協作,為市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優惠。

Comments

I want to comment

◎Welcome to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please express your views and exchange your opinions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