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科技城發展區明朝古墓群恐被毀 環保團體促調整規劃原址保留

Date: Category:社会新闻 Views:1 Comment:0


元朗牛潭尾北新潭路近翠逸雅園的小山坡,發現2至3個清朝林氏圓型古墳、后土,以及6塊明朝墓碑,碑上清楚刻有「「皇明崇禎拾年」(明朝崇禎1627年10月2日-1644年4月25日),即立於1637年。該些墓碑所在地段已被納入新田科技城的發展範圍,碑上亦貼有政府「新田科技城發展計劃」徵地告示,指需於10月31日前遷移。龍躍頭村長承認此為龍躍頭的「分房」之墓。

有學者指今次發現意義重大,因其保存明朝墓碑的模樣,即以灰砂作為材質、結構呈方形而非常見的圓形,又說相信可透過鄧氏族譜找到墓碑主人,與歷史文獻互相認證。長春社則指該墓碑位於新田科技城以南的非核心發展區,其座落的範圍初步計劃興建道路,附近為住宅用地,冀當局稍微調整規劃,將墓碑原址保留。

《香港01》正向發展局及古蹟辦事處查詢會否保育該些墓碑,或會否有任何跟進行動。

現場有6塊墓碑,分別都刻有年份「皇明崇禎拾年」、先人「鄧公」、「從拙」等字眼。(廖雁雄攝)
另一個刻有疑為「明處」的墓碑則只剩下一角藏在石頭後面。(廖雁雄攝)
現場有6塊墓碑,其中一塊墓碑分裂成兩半。(廖雁雄攝)
現場有6塊墓碑,分別都刻有年份「皇明崇禎拾年」、先人「鄧公」、「從拙」等字眼。(廖雁雄攝)

六墓碑刻有「皇明崇禎拾年」、先人「鄧公」等字眼

新田明朝古墓群位置在「新田部屋」旁的小山坡,部份居住在新田部屋的居民應該能夠透過窗口看到2至3個清朝林氏圓型古墳和后土,而明朝古墓群的位置則是在旁邊草叢更深入的地方。在通往明朝古墓群的道路長滿雜草,且位置極其隱蔽,幾乎沒清晰的道路可以進入。

現場可見有6塊墓碑,其中有兩塊墓碑已斷裂,一塊分裂成兩半,另一個刻有疑為「明處」字眼的墓碑則只剩下一角藏在石頭後面。不過,仍然能清晰看到墓碑的方形結構及其碑文。而這6塊墓碑分別都刻有年份「皇明崇禎拾年」、先人「鄧公」、「從拙」等字眼。

《HK FEATURE 誌》上周五(15日)報道該發現,龍躍頭村村長鄧根年回覆傳媒查詢時,承認此為龍躍頭的「分房」之墓,村民正在處理中。

明朝古墓群位置在「新田部屋」旁的小山坡,在通往明朝古墓群的道路長滿雜草,且位置極其隱蔽,幾乎沒清晰的道路可以進入。(廖雁雄攝)
明朝古墓群位置在「新田部屋」旁的小山坡,在通往明朝古墓群的道路長滿雜草,且位置極其隱蔽,幾乎沒清晰的道路可以進入。(廖雁雄攝)

學者指價值甚高 保存明代原來墓碑模樣

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榮譽副研究員梁基永表示,今次發現意義重大。他解釋,現時本港無官方記錄記載任何明代碑刻的存在,形容是「文物界的遺憾」;雖然近年陸續在馬鞍山及粉嶺等地尋獲明代墓碑,惟每處只有一、兩塊。他指今次發現一連六塊的古墓群,「比以前我們已知的任何總數還要大」,加上鄧氏是香港歷史悠久的大家族,相信可透過其族譜找到墓碑的主人,能與歷史文獻互相認證,形容文物價值甚高。他亦提及,不少書法愛好者曾接觸他,表示希望親睹明代的香港人是如何寫字。

梁說雖然在香港發現的明代墓碑並不算少,但今次墓碑準確地刻上建造年份為「崇禎十年」,而且保存了明代原來的建築模樣,即以灰砂作為材質、結構呈方形而非常見的圓形,四百多年都沒有改變,非常難得。他說不少後人或會花費維修及改建墓碑,另有墓碑因風化導致保存狀況不理想,改變原來外貌。今次的墓碑為何獲完整保留?他估計是出於風水考量,後人或會迴避祖墳。

現場地上發現政府徵地的告示。墳墓編號為GB007B,告示指墳墓受即將進行的新田科技城發展計劃第一期工程影響,需要墳墓在2025年10月31日之前遷移。(廖雁雄攝)

地政總署貼出告示限10.31前須遷移 學者冀原址保留

記者在現場地上亦發現政府徵地的告示。墳墓編號為GB007B,告示指墳墓受即將進行的新田科技城發展計劃第一期工程影響,因此需要墳墓在2025年10月31日之前遷移。

梁基永說根據以往做法,政府會與管理墓地的人協商,有時以賠償解決。他說最希望墓群獲原址保留,但仍有待古蹟辦如何評估墓碑的價值,否則可考慮作整體遷移。他又指曾到現場考察,見到附近有數棵大榕樹,據他了解樹木通常獲保留,希望當局會劃出該範圍作保育。

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表示,該墓碑位於新田科技城以南的非核心發展區,其坐落的範圍初步計劃興建道路,附近為住宅用地。(受訪者提供)

座落範圍初步計劃興建道路 長春社冀調整規劃

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表示,該墓碑位於新田科技城以南的非核心發展區,其座落的範圍初步計劃興建道路,附近為住宅用地。吳指環評報告未有針對該墓碑作出評估,但能理解情況,因發展區牽涉範圍廣,該處亦雜草叢生,有時「走漏眼都唔出奇」,最重要是當局派員到場視察及評估文物價值,從而作相應調整,將墓碑原址保留。

他說過往曾發生類似事件,早年新界東北發展期間,一座名為「大石磨」的山頭被焚燒,卻意外發現英殖時期留下來的軍徽,當時軍徽的範圍與擬興建的古洞北配水庫重疊,其後政府調整配水庫的界線,讓軍徽得以獲保留。吳指希望今次參考以往做法,並建議政府透過口述歷史了解文物,其價值「分分鐘比我們想像的更加高」,然後稍微調整規劃。

墓碑符合古物定義

據 《古物及古蹟條例》,古代遺物(relic)指1800年前人為製作、塑造、繪畫、雕刻、題寫或以其他方式創造、製造、生產或修改的可移動物體,而不論是否已於1799年後予以修改、增補或修復;及化石的遺存或壓痕。而古物(antiquity)指的是古代遺物,及1800年前人為建立、闢設或建造的地方、建築物、地點或構築物或該等地方、建築物、地點或構築物的遺蹟或遺存,而不論是否已於1799年後予以修改、增補或修復。

而該些墓碑已符合古代遺物及古物的定義,可由發展局局長諮詢委員會後,藉憲報公告宣布該處為暫定古蹟、暫定歷史建築物或暫定考古或古生物地點或構築物。

2024年7月19日,城市規劃委員會通過三張分區計劃大綱圖主要為落實新田科技城(河套區除外)和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提供法定規劃框架和管制。(資料圖片)
圖為新田科技城片區試點。(發展局文件圖片)

首批創科用地料2026年完成平整

翻查資料,地政總署於今年7月10日根據《收回土地條例》和《土地徵用(管有業權)條例》,就新田科技城的首階段工程收回1,309幅共約62公頃的私人土地,同時徵用被20個墳墓及42個金塔,涉及約700平方米土地,另有7.5公頃由25個魚塘所佔用的政府土地。

行政長官李家超去年決定推行新田科技城發展計劃,新田科技城總發展面積達627公頃,範圍主要位於新田公路/粉嶺公路以北,及少部份新田公路/粉嶺公路以南區域,當中亦包括落馬洲河套地區的87公頃土地。

發展局同年表示,新田科技城連同河套區可提供約300公頃的創科土地,共約700萬平方米的樓面面積,相等於17個科學園,同時可以提供50,000個住宅單位,估計2031年可以入伙,又預計首批創科用地可於2026年尾完成平整。

新田科技城覆核案 官拒區議員陳嘉琳接任做申請人 覆核被終止新田科技城司法覆核 謝世傑稱受滋擾求退出並換人 官押後裁決新田科技城覆核案 社工謝世傑仍未獲法援 認為署方搞小動作河套園區道路不連香港捱轟 創科局:非唯一道路 新田公路可入園新田科技城|工務小組通過272.6億撥款申請 政府:仍屬正常造價新田落馬洲覆核案 官稱覺法援未重視案件 若准擱置會發錯誤訊息新田及落馬洲發展覆核案 申請人申法援遲遲未獲批 官拒擱置程序新田科技城|環保署有條件批准環評報告 環團提司法覆核質疑違例新田科技城環評|發展局歡迎決定 土拓署已著手籌組環境監察小組新田科技城環評|三環團:極度失望 批環保署疑為發展扭曲事實新田科技城環評|環署有條件批准報告 署長拒揣測會否遭司法覆核新田科技城環評|環團重申缺漏多促重做 劉國勳指應著重濕地質量全球錄6988黑臉琵鷺 后海灣佔375隻 觀鳥會憂新田填塘毀棲息地新田科技城環評被斥馬虎 環保署 : 研究概要仍有效 會嚴格審批新田落馬洲環評被指馬虎 環團稱有35處違法定要求 籲環諮會把關

Comments

I want to comment

◎Welcome to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please express your views and exchange your opinions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