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齡化、少子化交織的時代,愈來愈多中壯年背負照顧父母的責任,卻未曾替自己老後做好準備。中信《2025家庭理財暨樂齡金融大調查》揭露台灣家庭面臨的四大理財斷層,並提出行動解方。
台灣家庭正面臨高齡照護與財務準備的雙重斷層。近日,中國信託銀行攜手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全台首份「家庭理財暨樂齡金融大調查」,揭露「想、多、做、少」四大樂齡理財現象與落差,提出相對應的「PLAN」理財策略,鼓勵民眾及早展開財務與照護準備,打造穩定被動金流,規劃醫療保障與照護基金,為長壽人生做好準備。
這份調查共透過電訪取得1211份有效問卷,涵蓋35歲以上各年齡層,值得注意的是,將受訪者區分為「照顧者」與「被照顧者」,設計差異化問卷題目,以檢視多面向的樂齡金融樣貌。同時也結合深度質化訪談,涵蓋單身照顧父母者、三明治族、與子女同住長輩等多元家庭型態,貼近台灣社會的真實輪廓。

現實1〉近七成民眾擔憂醫療費,卻過半未事前規劃
在高齡化與少子化交織的背景下,民眾對未來財務的焦慮與日俱增。調查顯示,近七成的受訪者最憂心晚年的健康醫療花費,其次是養老與照護費用(58%),遠高於旅遊娛樂、詐騙風險或貸款債務等其他項目。顯示「病」與「老」成為樂齡規劃中的最大隱憂。
然而,面對這樣的財務壓力,事前規劃的落實卻極為有限。調查指出,有 55% 的照顧者並未事先規劃相關消費支出,而作為被照顧者的一方,亦有近一半(49%)表示自己未規劃過照護費用。整體而言,不論是照顧者或高齡者本身,對於未來醫療與生活成本的風險意識仍嫌不足。
從年齡層來看,65歲以上的高齡族群中,有高達53%完全沒有規劃與醫療照護相關的支出,遠高於50至64歲(34%)與35至49歲(34%)的比例。即使有規劃,也僅有6%的高齡者能嚴格依計畫執行並持續追蹤費用開支,顯示高齡者在理財規劃上的落差極大。
更令人憂心的是,即使擁有財務計畫的中壯年族群,執行力也相對有限。整體僅21%的受訪者能夠「時常執行」財務計畫,另有16%表示「總是執行」。但仍有多達37%完全沒有任何事先規劃,也未記錄財務支出,此比例在65歲以上族群中更攀升至46%,反映高齡族群在財務紀律上的弱點。
現實2〉照顧者扛下風險,溝通與財務分工仍混亂
本次調查設計中,特別針對「照顧者」與「被照顧者」兩大角色分別設計問卷。41%的照顧者坦言,自己「原本就沒有任何財務規劃」,另有 17% 雖有自己的計畫,但未涵蓋被照顧者的支出。僅有 28%的照顧者規劃內容同時考量自身與被照顧者支出,且達到「還算充足」或「非常充足」的程度。
整體而言,能做到雙方皆有完善規劃的照顧者僅占 42%,顯示即便身處照護角色,仍有過半數尚未完整掌握家庭財務的全貌,突顯多數家庭面對照護責任仍處於臨時應變狀態。
被照顧者的規劃情形更不理想。63%表示完全未規劃自己的財務安排,僅24%能與照顧者共同規劃。加上超過七成未曾與照顧者討論財產或照護規劃,可見「傳統不說、默默承擔」的文化,正壓縮了家庭間有效溝通的空間,也讓照護風險難以及早分攤。
調查也指出,家庭多由兄弟姊妹共同負擔父母照顧責任,但財務分工常依收入高低而定,形成「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默契。這種不成文規則固然維持表面平衡,卻也埋下傳承衝突的隱憂。

現實3〉13%積蓄撐不過三個月,財務韌性堪憂
面對突如其來的長照支出與失能風險,民眾的儲蓄能力是否足以支撐生活?調查指出,13%的受訪者積蓄不足三個月,僅39%能撐過三年以上。在得分比較中,積蓄能力與財務健康高度正相關,從僅能撐三個月者的 38.3分,到可撐三年以上者的 57分,顯示家庭財務抗壓力存在明顯斷層。
若按年齡觀察,65歲以上者有51%能撐過三年,財務穩健度高於其他年齡層。反觀正值職場與照護雙壓的中年族群,其財務耐受力反而較低,更需關注長期資產布局。
而對於未來生活型態的預估支出,有 39%的民眾認為每月3至5萬元為合理養生村費用,但實際可承擔超過7萬元以上者僅占3%。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也說明未來長照財務的挑戰尚未真正進入家庭決策核心。
現實4〉傳承規劃得分墊底,「說不出口」成最大阻力
在本次「家庭理財樂齡指數」六大面向中,「傳承規劃」的得分最低,僅21分。儘管有36%的民眾認為應於40歲前開始規劃,但35至49歲族群中高達71%尚未啟動行動,即便是65歲以上長輩,仍有近六成未做安排。
代間間溝通更是普遍難題。近八成照顧者不想了解長輩傳承規劃,七成被照顧者從未與家人討論相關議題。傳統「不談錢、不談死」的心理包袱,使得家庭理財不僅無法預防風險,還可能因遺產爭議撕裂關係。
PLAN理財策略,從優先順位與家庭對話開始
為協助家庭面對上述「想、多、做、少」四大現象,中信銀行個人金融執行長楊淑惠提出 「活留存」財富金三角理財觀,結合四大核心行動「PLAN」建議:
P|Prioritize(優先):釐清收支項目、建立財務目標與儲蓄紀律。
L|Learn(學習):強化投資素養與資產配置能力。
A|Align(溝通):促進家庭對話,釐清照護與傳承角色。
N|Navigate(引導):從現在開始設計未來人生藍圖。
由於調查指出,仍有56%受訪者希望退休後仰賴政府年金,逾半數估每月生活費將低於3萬元。楊淑惠呼籲應盡早建立屬於自己的「退休三本」,老本(基本生活費)、病本(醫療保障)、保本(資產保全與傳承),進行全方位資產準備與保護,逐步建構退休藍圖。
楊淑惠更預告,中信持續透過調查掌握民眾在不同人生階段的財務需求與痛點,今年9月將領先臺灣金融同業發表《樂齡金融白皮書》,可做為因應超高齡及長壽社會來臨,家庭理財邁入全新世代的指南。
整體來看,儘管台灣民眾對健康與照護費用的風險意識已愈來愈高,但真正落實規劃與執行的比例仍遠遠不足。未來,除了強化全民財務教育與照護意識外,也亟需針對高齡與中壯年族群設計更具誘因的財務規劃工具與政策,以降低未來家庭照護的脆弱壓力,邁向更有韌性的高齡社會。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