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早前寫及阿士匹靈作為過去百年其中一種最為廣泛應用的藥物,由起初用於止痛消炎,到現在成為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一線藥物,將來甚至有望應用於治療癌症,為何它能如此「萬用」﹖它為現代醫藥研究帶來了什麼啟示﹖
撰文:醫善同行服務策劃總監、註冊藥劑師崔獻文
阿士匹靈的多重用途,源於醫生的細心觀察而大膽求證。早在1950年代,醫生在施行手術時就留意到,曾使用阿士匹靈鎮痛消炎咀嚼片的病人,較多有出血現象,傷口流血不止,或影響傷口復原。直至1970年代,科學家發現阿士匹靈能夠抑制COX-1酵素的活性,從而減慢血小板相互黏附聚集,於是大膽假設:用於有缺血問題的病人,也許能改善血液流動,減輕心臟負擔。由此,阿士匹靈的「副作用」就被改造為治療成效,「錯有錯着」成為一線抗血小板藥。
阿士匹靈的廣泛應用,到了近年又再被發現「新猷」。陸續有回溯性研究提出,長期服用低劑量阿士匹靈的病人,可能會減低某些癌症的發病率或癌細胞擴散,不過證據未見充份。英國劍橋大學的科學家今年3月於《自然》期刊發表的論文指出,在小鼠實驗裡得出驚人發現:原來阿士匹靈抑制COX-1活性的機制,同時也會抑制血栓素A2(又名TXA2),並且有機會阻斷一種名為ARHGEF1的蛋白質產生。少了這個蛋白質,小鼠體內的T 淋巴细胞就較有機會阻止癌細胞擴散或轉移,換言之或有可能擠身癌症治療藥物。
一種藥物面世逾百年後,仍能被開發出新的療效,「舊藥新用」作為藥品開發的替代方案,彰顯了永不停步、大膽假設的科研精神。除了發掘新適應症,開發新型藥物傳送系統的空間仍然非常大,將藥物直接輸送到目標組織,減少經過其他器官的可能,提升療效之餘,亦能避免全身遞送藥物帶來的嚴重副作用。
以常用作治療甲狀腺功能低下症的甲狀腺素為例,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研究團隊在期刊《自然通訊》發表研究成果,載有甲狀腺素的納米粒,能將甲狀腺素輸送到脂肪組織,解決了口服的高劑量甲狀腺素帶來的嚴重副作用,將「壞的」白色脂肪轉化為「好的」棕色脂肪,有望推動肥胖及其併發症的治療發展。
以筆者所知,大學和藥廠一直循多方向研究,由新藥研發,舊藥新用,到靶向遞送藥物,由化學家、生物學家、製藥工程師合力改良藥物治療方法。筆者期望,將來會有更有效、更安全、副作用更少的藥物面世,造福病人。
「01醫務所」與慈善團體【醫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醫健文章。醫善同行於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會上的愛心和力量,鼓勵有心人踴躍參與醫善同行舉辦的義工計畫,各展所長,幫助弱勢社群。
醫善同行會以專業團隊的運作方式,致力提高贊助人與贊助機構的信心,達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目標。
網站亦會為巿民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並舉辨不定期的醫療健康講座和義診,同時積極與其他社區組織及醫療機構協作,為市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優惠。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