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嘯|海嘯波抵港 天文台晚上石壁潮汐站錄得7厘米水位異常

Date: Category:社会新闻 Views:3 Comment:0

俄羅斯堪察加今日(30日)發生8.8級大地震,引發多地海嘯,日本、台灣、美國夏威夷均發出警報。天文台發文表示,下午約6時40分及7時16分於石壁潮汐站觀察到7厘米的水位異常,料由海嘯波引起。

2025年7月30日,俄羅斯沿海城鎮受海嘯衝擊 (Geophysical Survey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Handout via REUTERS)

天文台科學主任(陳維洵 許大偉)今晚發表網誌《2025年7月30日俄羅斯堪察加8.8級大地震》,指出俄羅斯堪察今早發生8.8級大地震,屬於淺層地震該地距離香港約5,140公里,相距較遠,故本港沒有震感。

天文台指出,是次大地震引發的海嘯,在日本本州久慈港、八丈島及中之島分別記錄到約1.3米、0.8米及0.4米的海嘯波。

天文台原預計海嘯波會在今日下午約5時抵達香港,但首一兩個抵達香港的海嘯波的波幅很小,未能觀察得到。隨後天文台在下午約6時40分及7時16分左右於石壁潮汐站觀察到約7厘米的水位異常,估計是由隨後抵達的海嘯波所引起的,之後海嘯波幅逐漸減弱。

天文台在下午約6時40分及7時16分左右於石壁潮汐站觀察到約7厘米的水位異常(紅圈所示),估計是由隨後抵達的海嘯波所引起的,之後海嘯波幅逐漸減弱。(天文台圖片)

天文台分析,俄羅斯堪察加位於北美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聚合交界,是環太平洋地震帶的西北角,地震發生頻繁。在地震發生的位置,太平洋板塊相對於北美板塊以每年約80毫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動,並向北美板塊下方俯冲。該逆斷層構造若然在海底發生大地震,並且屬淺層地震的話,會令地殼釋放的彈性能量引發海水波動,形成海嘯。

俄羅斯堪察加位於北美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聚合交界,是環太平洋地震帶的西北角,地震發生頻繁。(天文台圖片)

1952年堪察加大地震 本港錄0.15米水位異常

翻查紀錄,堪察加在1952年11月4日曾發生9.0級大地震,其引起的海嘯傳播至太平洋各處,本港亦曾錄得0.15米輕微水位異常。

天文台提醒,港人外遊時如遇到海嘯的前兆現象,應儘快遠離岸邊或淺水水域,前往內陸或高地。在陸上靠近岸邊的人士,應前往高處或結構穩固的建築物上層(3樓以上)暫避,不要等待海嘯警告才行動。

2025年7月30日,俄羅斯堪察加半島發生大地震,日本氣象廳其後發布海嘯警報。圖為宮城縣石卷市,有民眾步行到高處的日和山公園觀看沿海地區情況。(Reuters)

天文台表示,官方警報一般會透過電台、手機短訊、戶外廣播、電視或電話通知等多種渠道發布。海嘯可能反覆來襲,因此警報未解除前應遠離海邊。若已被海嘯波及,緊抓固定物(如大樹、欄杆)或爬上大型漂浮物自保。海嘯發生後,仍需持續警戒,不可鬆懈,並注意環境安全,避免涉水、接近倒塌電線或積水區。

Comments

I want to comment

◎Welcome to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please express your views and exchange your opinions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