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保險上路十年 扣除強制險投保面積僅20% 稻作受災須達地區均產量兩成 農民難買單

Date: Category:财经 Views:1 Comment:0


農民看天吃飯,上個月的颱風造成新台幣32億元的農業損失,這筆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由農業部固定編列經費來支應。為了分散風險,農業部十年來陸續推動28項作物,44張保單,也以補貼保費的方式,希望減輕農民受氣候變遷的財務衝擊;但政策上路以來,截至今年四月,官方公布的保險覆蓋”面積”只有53%左右;如果扣掉政府全額補貼的"強制保險",也就是水稻收入保險基本型和豬隻死亡保險,其實覆蓋率才20%左右,甚至常常受災的芒果,投保面積才0.4%。

採訪這天,我們和桃園平鎮區的社區理事長楊慶庚,從他的農田水路淤積,談到福壽螺病蟲害,七月收成前他觀察到:淤積的三塊稻田,稻株外觀顏色不一樣,病蟲害對他的影響日漸嚴重。

黃科順是平鎮區的青農,他種稻,也是佃農,農忙時節常常載著農機出班,四處插秧代耕;談到為什麼不投入1甲地額外支付兩千元左右的稻米加強型保險,他說理賠門檻太高,以稻作來說,收成產量要低於平鎮龍潭一帶平均產量的兩成,才能理賠,地方上形容保險費通常有去無回,不保也罷。

商業保險以數字為本,理賠條件嚴格,也不像天災補助有地方民意代表積極爭取,因此農民多樂於從天然災害現金救助,多少彌補一些損失。然而頻繁的極端氣候,政府不可能補償每一塊錢,農民收入難以提高,也就有跡可循;因此商業保險的設計和引導,要如何產生大於現金救助的誘因,必須要有更細緻的調整。

Comments

I want to comment

◎Welcome to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please express your views and exchange your opinions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