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政府各項人才計劃吸引人才子女來港讀書,可享有「本地生」資格,爭讀本港資助大學,引起「考試移民」爭議。
政府計劃收緊入讀資助專上課程的申請門檻,同時再定義「本地生」條件,受養人需在入學前居港兩年,首次簽證時未滿18歲,才可獲政府資助學費 ,以首年學士學位計算,即每年約4萬多元。
本港高中課程為三年,被問為何設定兩年而非三年,當局指方案平衡各方意見,亦回應社會關注,較為合適香港情況,料能「畀大家有信心,較為平穩處理呢個問題」,又指「無一個科學根據」去釐定居港年期的限制。方案設有過渡期,2028/29學年才全面實施,未有即時落實,消息指是希望預留時間讓人才家長規劃。
受養人簽證簽證漏洞 掀起「考試移民」爭議
根據現時大學聯招,「本地學生」定義包括獲入境處首次簽發受養人簽證/進入許可證時未年滿18歲的學生。(另稿見詳細安排)
不過,有留學中介卻看準機制漏洞,協助無意來港生活動的內地家長,借助人才計劃為子女申請受養人簽證,毋須來港插班讀書,以自修生方式報讀文憑試,以「本地學生」身份升讀大學,同時亦繳交較便宜的學費,掀起「考試移民」爭議。
讀大學資助學位 本港生學費為非本地生四分一
目前政府資助學士學位課程,本地生學費是每年4.21萬元,新學年則加價至4.45萬元;非本地生則由16多萬,至20萬元不等。
稱年期無科學根據 平衡各方意見「平穩處理」 英國新加坡做法
教育局收緊入讀資助專上課程的申請門檻,受養子女須居港滿兩年、首次簽證時未滿18歲才符合本地生資格。
換言之,只要中五時插班,便符合資格。不過,本港高中課程為三年,被問到為何以兩年作為「分界線」,教育局消息人士指,當局是留意到有意見指,部份人才學生無居港,但以本地生身份申請,考慮本地生升大學機會,以及公帑運用的準確性,於是參考英國和新加坡案例,作出今次修訂,同時居港規定是希望鼓勵受養人盡早來港。
消息人士指,「無一個科學根據」去設定居港年期,「兩年是平衡各方意見後,亦回應社會關注,較為合適香港情況,亦是大家有信心,較為平穩處理呢個問題」的方案。至於會否擔心決定受司法覆核,消息指,不同福利會按受助人身份決定,相信方案是「站得住腳」。
方案毋須「大動作」修改 不即時實施冀預留規劃時間
新加坡會根據學生身份提供不同程度學費補助,部份非新加坡公民如要獲補助,須在當地全職工作三年。被問曾否考慮受養子女收取更貴高費、或者加設留港工作的資助條件等,消息人士形容,新加坡做法較為複雜,現今方案毋須「大動作」去修改,反而是「務實」的方法,「你走去全世界各地去搵,實有一啲獨特、可以試下(方案),但作公共行政,唔係一個試下嘅心態,都要相對穩妥去處理個問題。」
居港兩年規定於28/29學年起全面實施,並設過渡期,27/28學年的居港規定為一年。即26/27學年入學的受養子女則不受影響。被問為何不即時實施有關規定,消息人士稱,如今年九月實施,未必是合理和穩妥做法,現時方案可令受影響人士提前作出規劃。他亦不認為會令大批人才子女湧港升大學,「準備DSE都要時間,除非你跳班,但唔代表你會考到好成績。」
未符資格者須交非本地生學費 院校經「4%超收學額」
如未符兩年居港條件的受養子女,若申請升讀資助大學,則不獲「本地生」待遇,即不可爭奪資助學額,而是可經大學「4%超收學額」取錄,同時學費不獲政府資助,由院校釐定,費用水平等同非本地生學費。不過,消息人士指,入學後才符合兩年居港規定,「身份轉咗」後學費會獲資助,變回「本地生」的學費,「唔會入學第一年,就定晒之後4年、3年、2年嘅學費」,亦相信院校所獲的資助撥款,已有足夠資源應付。
根據教育局數字,由2022/23到2024/25學年,通過大學聯招,獲政府資助首年學士學位課程取錄的受養人數目,分別為62、68及185人。消息人士指,2020/21學年經聯招申請入學的受養子女為約200人,到2024/25學年,已有1,048人,反映數目持續增加。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