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今日(6日)在港公布三個項目——「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的得獎學者名單,共有7位科學家獲獎,他們的研究涉及證明鳥類起源於恐龍、新拓撲電子材料的計算預測及實現、新一代非揮發性記憶體技術。
未來科學大獎由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在2016年創立,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在中國内地、香港、澳門以及台灣做出傑出科學成功的科學家。大獎設有「生命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和「物質科學獎」,單項獎金約720萬人民幣(100萬美元)。
物質科學獎
「物質科學獎」獲獎者為來自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方忠、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的丁洪戴希,以及香港科技大學的學者戴希。他們因因拓撲電子材料的計算預測以及試驗方面的貢獻獲獎。
基金會指,拓撲電子材料具備傳統金屬材料沒有的特殊功能,可應用於能源科技、量子計算等領域。方忠、戴希發明了一套計算法,能更準確地預測哪些材料具有拓撲電子結構;丁洪則運用角分辨光電子能譜技術,驗證方忠與戴希預測的材料確具拓撲性質。
生命科學獎
「生命科學獎」得主為中國地質科學院河北地質大學的季強,以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徐星及周忠和。
基金會指,季強在中國遼西地區發現了世界首例帶羽毛的非鳥恐龍化石,而徐星和周忠和則通過系統發育分析等,建立恐龍及鳥類之間的鏈接,令更多人接受「鳥類起源於恐龍」的說法。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由旺宏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盧志遠獨得。基金會指,他開發的非易失性存儲器技術進一步推動了人工智能、移動通信以及雲計算等領域的應用。
香港科學院院長、2025未來科學大獎周程序委員會聯席主席盧煜明指,今年是未來科學大獎、香港科學院的10周年,形容是「雙喜臨門」。他表示,該獎項提升了各地對大中華地區的科學認識,希望鼓勵下一代選擇科學作為專業。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