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荃灣悅來酒店昨(27日)凌晨發生4屍命案,一名37歲男子疑受抑鬱病困擾多時,刀割妻子及兩名兒子後從酒店墮樓身亡。與女死者相識20年的好友說上星期與一家四口見面時有說有笑,沒有異樣,希望大眾停止起底。
去年67%自殺身亡人士為男性,而30至49歲男性的自殺率創8年新高,有社福機構指男性在性別定型及家庭期望下較少就情緒困擾主動求助。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呼籲,如發現自身或身邊人對生活失去興趣、不願交際、暴飲暴食等情況,應警惕及向專業人士求助。
亞洲專業輔導及心理協會主席余鎮洋表示,應避免向情緒受困者說「唔好諗埋一邊」、「唔好唔開心」等否定式的回應,應問:「你發生咩事,我可以聆聽你」。他認為網上對死者家庭的揣測,或加劇社會對情緒病患者的標籤,令他們不敢求助,呼籲大眾勿肆意歸因或將情緒病患者與暴力掛鈎。
荃灣悅來酒店昨日發生命案,警方臨牀心理學家馮浩堅交代案情時,呼籲公眾如發現有情緒問題,應盡快向專業人士求助。網上亦流傳一則疑是男死者生前發佈的貼文,當中提及「情緒病真係好可怕,我慢慢俾佢吞噬咗。」
如何識別情緒病?專家:失去興趣、不願交際
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指,如大眾發現自己對生活失去興趣、不願交際、暴飲暴食等情況,則有機會患有情緒病,應主動向專業人士求助。
好似傷風感冒要睇醫生一樣,當自己心理上有異樣,尋求幫助係勇敢嘅行為。
表達情緒等於示弱?心理學家:敢於面對是勇敢
根據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早前公布,去年30至39歲及40至49歲男性的自殺率,達每10萬人有24.38及27.46人,創8年新高。該會指傳統華人社會認為男士「有淚不輕彈」,在性別刻板定型及家庭期望下,男士往往較難啟齒尋求幫助。
亞洲專業輔導及心理協會主席余鎮洋說,華人文化常常將表達情緒視為示弱,甚至有人會對表達情緒感到羞恥,或會阻礙患者向他人傾訴、尋求協助。他表示,願意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其實「係一個勇敢嘅表現。」
旁人如何協助?親友陪伴和接納尤其重要
葉兆輝表示有不少長輩病識感較低,或者不願求助,「尤其係習慣幫人嘅角色,如果變成要人幫助,會覺得好難落台」,因此親友的支援及陪伴尤其重要。一旦發現身邊人出現上文提及的症狀,應帶他們求助,並表達對他們的支持和接納,「佢哋唔active(積極),我哋就要更proactive(主動)」。不過他說有時悲劇發生得很突然,若親友最終未能阻止,亦不用太自責。
如何開解情緒受困者?應避免說「唔好唔開心」
亞洲專業輔導及心理協會主席余鎮洋說指,當有人主動提出情緒受困時,身邊親友應避免說「唔好諗埋一邊」、「唔好唔開心」、「唔好鑽牛角尖」等否定式的回應,因為這些華語往往會令對方感覺不被理解,如同「落閘」,反而主動地問:「你發生咩事,我可以聆聽你」,用開放的態度接納對方的情緒。
大眾應如何看待情緒病患者?肆意揣測或加深標籤效應
悅來酒店家庭悲劇發生後,有人在網上對死者一家起底、散播資訊及相片。余鎮洋擔心,網絡上的肆意歸因,不僅傷害當事人,更可能加劇社會對情緒病患者的標籤,例如將他們與暴力傾向掛鉤,使他們承受更多的焦慮及羞恥。
好似偵探上身,攞住一啲社交平台表面見到嘅資訊,有好多聯想、歸因,但對事主唔公平。
求助網站和熱線:
「情緒通」精神健康支援熱線:18111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熱線:23892222
醫院管理局精神健康專線:24667350
東華三院芷若園熱線︰18281
撒瑪利亞會熱線︰28960000
社會福利署熱線︰23432255
生命熱線:23820000
明愛向晴熱線﹕18288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