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男仔頭愛木工 那打素醫院女醫生日本學師引進新關節置換手術

Date: Category:社会新闻 Views:2 Comment:0


醫管局早前頒發2025年度優秀青年獎,今年有14位優秀青年獲奬。得獎者之一、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的矯型及創傷科副顧問醫生林欣婷,先後於日本學習「微創牛津半膝關節置換術」及在德國完成前方入路髖關節置換術(DAA)培訓後,回港積極提倡並致力研究及推進關節置換手術。

「微創牛津半膝關節置換術」可令病人傷口從傳統手術後的大約10厘米,大幅減少至3厘米,減輕術後痛楚之餘,不少病人更在麻醉藥效過後不足3小時,便可活動腿部和步行,縮短住院時間。林欣婷稱小時候性格較「男仔頭 」,喜歡玩電鋸,並在中學木工工程科(D&T)取得第一名佳績。在展現木工切割方面的技能和興趣後成為醫科生亦清楚自己會成為一名骨科醫生。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的矯型及創傷科副顧問醫生林欣婷(右)直言在木工切割方面的技能和興趣令她在成為醫科生後便覺得自己會成為一名骨科醫生。(梁曉煒攝)

中學木工工程科奪第一  立志成為骨科醫生

林欣婷表示她的工作和興趣息息相關,指從小到大她的性格都比較「男仔頭 」,熱愛玩電鋸等工具。在中學時期,除了生物科外,她最喜愛木工工程科(D&T),又憶述課堂中切割亞克力膠板或製作時鐘等體驗給予她巨大的滿足感,最終也考取第一名的好成績。

她直言這種經歷令她深信自己木工切割方面的技能和興趣,在成為醫科生後亦已經清楚覺得自己會成為一名骨科醫生並在不同骨科部門實習下也鞏固了進入骨科工作的志願。她也認為自己對換骹更有興趣是因手術可以徹底使用工具和發揮手法,由此在完成專科後加入那打素醫院的換骹團隊進行訓練。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的矯型及創傷科副顧問醫生林欣婷在日本跟隨一名地位較高的醫生近距離學習微創半膝手術換骹。(醫管局)

日本學習回港推動微創半膝關節置換術

那打素換骹中心通常幫助患有退化性關節炎等有如骨磨骨等嚴重症狀,需要矯形的患者進行換骹手術。林欣婷指本港大多數骨科醫生雖均採用開放式半膝關節置換術來置換局部受傷部位減少創傷,但手術的開刀手法卻如同全膝關節置換術,傷口約有10里米長之餘,對四頭肌破壞力大,術後病人感受到的疼痛感也較重,需要時間復康。

她隨後在日本跟隨一名地位較高的並使用微創半膝手術換骹的醫生近距離學習,回港後配合已有經驗改善臨床開刀手法,進行微創手術將傷口縮短至約3厘米。術後三小時待麻藥過去,有超過9成的患者便可即時行走,傷口敷料範圍也大大減少,給予患者復康信心,是醫學技術上的一大進步。

前路換骹保留了病人完整的肌肉,也不需要顧慮關節的穩定性。(醫管局)

突破傳統全髖關節置換術 採用前路換骹

林欣婷指,目前本港過9成醫生均沿用傳統後路入路方法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穿過剖開臀大肌,接觸髖關節表面肌肉和軟組織後再切割才能進入髖關節內部。因手術可造成不少組織的破壞,於是術後病人需要打開大腿以增加穩定性,病人需要忍受手術之後的痛楚之餘,也需要提防脫臼。

她指出前路換骹則是由兩組不同肌肉中間以最短的距離直接進入髖關節。手術難度雖高,並需要特別儀器。但保留了病人完整的肌肉,也不需要顧慮關節的穩定性,病人可以任意做動作。她續指在歐洲和中國內地採用前路換骹方法是大部分骨科醫生首選,但於香港卻是新概念,為幫助骨科醫生了解前路入路,她將和中大骨科部門合作舉行工作坊,邀請海外有經驗的醫生分享以及使用儀器實踐練習,目前已有超過50名骨科醫生參與,反應熱烈。

憶述為90多歲病人換骹 歎勇猛生命力

換骹有一個風險便是人工骹感染,林欣婷憶述去年一位90多歲的病人因沙門氏菌感染人工骹入院。在經歷幾次清創手術後,在膝關節內放下暫時性假體並叮囑病人多坐輪椅。她稱因病人是「一個勇猛的伯伯」,手術後因走太多路導致「骨髓假體脫皮而出」,為避免傷口再次感染,她向病人和其家人建議進行截肢手術,但因為病人是個「活躍精靈」的老人家,她的建議遭到拒絕。最後她進行了「只有1%骨科醫生會做嘅手術」,即是歷經10小時的人工關節重建手術。雖手術對90多歲的老年人有些風險,但他恢復迅速,令林欣婷深受感動,感激病人頑強的生命力。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的矯型及創傷科副顧問醫生林欣婷相信未來會有更多骨科醫生採用新技術進行關節置換手術。(醫管局)

林欣婷對獲獎感到幸運和感激,同時感謝醫院對她的支持,並指相信未來會有更多骨科醫生經過訓練,採用新技術進行關節置換手術。

Comments

I want to comment

◎Welcome to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please express your views and exchange your opinions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