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近日在接受日媒專訪時表示,如果貿易失衡情況改善,美國對各國課徵的對等關稅稅率有機會「像融化的冰塊」般逐步調降。他並坦言,中國是美國最強大的經濟與軍事對手,應對非常困難。而美媒同時披露,華府在與各國展開的貿易談判中,還可能將軍售與國防合作列入談判目標,其中包括敦促台灣增加國防支出與採購更多美國軍備。
根據《日經亞洲》今(11)日刊出的專訪內容,貝森特在8月7日受訪時指出,對尚未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的國家,預期大多數談判可在10月底前完成。當被問及關稅是否可能降低甚至取消時,貝森特答稱「隨著時間推移,關稅應該會像融化的冰塊」,同時解釋如果製造業回流美國,進口量將下降,從而實現貿易再平衡。
貝森特以日本為例,讚賞日方提出了「非常好的提議」,並表示不知道能否在特朗普總統任期結束前達成平衡,但確信將會有重大進展。他同時談到,美國與日本的汽車關稅協議雖已於7月22日達成,但依照美英協議約50天的落實時程推算,可能要到9月中旬才會正式生效。
貝森特指出,美國推行關稅的根本目的是解決經常帳赤字,截至去年赤字規模達1.8萬億美元,為全球主要國家中最高。他也承認,關稅能為美國增加稅收、保護產業,並可作為外交談判工具,例如特朗普曾調高印度關稅以阻止其購買俄羅斯石油。
《華盛頓郵報》8月9日則披露,特朗普政府在4月9日暫停對數十國的對等關稅措施以啟動談判後,美方擬在談判中納入「傳統上貿易協議不會涵蓋」的軍事基地等國防事項。根據5月1日的8頁「補充談判目標」草案,美國官員計畫敦促台灣、印度、印尼等增加國防支出與採購美國軍備,並對中國周邊國家施壓建立更緊密的防禦關係,例如允許美軍船艦停泊、舉行聯合演習。
文件內容還包括,華府希望韓國在支持駐韓美軍靈活部署的同時,提高國防支出至GDP的3.8%;向柬埔寨課徵49%關稅,以換取美軍艦每年停靠雲壤海軍基地並阻止中國海軍進駐;以及要求以色列撤銷中國企業在海法港的經營權。
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經濟計畫主任勒克(Philip Luck)分析,這可能解釋了為何多數國家未對美國關稅報復,「他們不認為這只是一場經濟競賽,他們擔憂情勢升級,包括美國退出北約或改變軍事部署」。
美國貿易代表署拒絕對此回應,但一名美國國務院匿名官員證實,該草案在政府內部引發震動,「通常不是這樣運作的」。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