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屢見不鮮,手法層出不窮,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為深入了解內地、香港及台灣市民在面對詐騙時的行為模式與風險認知,香港城市大學(城大)研究團隊最近展開一項橫跨三地,收集逾4000名受訪者的電信網絡詐騙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香港受害者的比例冠絕三地,金錢損失最為嚴重,受害者更均以本科或以上學歷為主。
香港受害者比例冠絕三地 以研究生及女性居多
研究調查於今年3至5月舉行,涵蓋逾4000個來自內地、台灣和香港受訪者,各超過95%受訪者曾接觸詐騙訊息。在三地自述曾受金錢損失的人群中,香港受害者比例(6.8%)高於內地(3.7%)及台灣(6.1%)。
當中金錢損失於10萬港幣以上受害者比例,香港為54.9%屬冠絕三地,台灣是18.9%,内地則是39.7%。城大人文社會科學院媒體與傳播系系主任及講座教授黃懿慧估計,與香港家庭平均收入較高有關,但具體原因仍需作進一步調查。
香港和內地受害者特徵與傳統認知中相違,以研究生和本科學歷者更容易在收到詐騙訊息後作出回覆並遭受損失,其中香港以女性損失金額最高,沒有年齡限制,相比另外兩地受害群體均集中於40至60歲不同。
同時,台灣和香港受害者與詐騙者互動時長,會呈現出「臨界點效應」,互動時間在3至6個月時,損失金額最高,6個月後則呈下降趨勢,可因受害者在此期間察覺異常,終止互動;而內地相反,與詐騙者互動時間越長,損失越大。
僅三成半港人主動報警和求助 低於內地及台灣
研究亦發現,數碼媒體如即時通訊軟件等,是詐騙訊息的重要渠道。香港和台灣在數碼平台上接觸詐騙訊息的比例明顯高於反詐訊息,其中香港約五成對四成。黃懿慧建議,可增加案例化、視覺化和互動化的反詐信息內容,提升在數位媒體上的聲量和內容的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對可疑訊息作出回應的受訪者中,僅三成半的香港受訪者會主動報警或求助,明顯低於過五成的內地及台灣受訪者。針對現象,黃懿慧指,可利用名人效應傳遞「其實受騙不是一件不光榮的事」。
「冒充型」及「機會型」詐騙最常見
關於三地在詐騙類型的差異,發現香港與台灣以「冒充型」詐騙最常見,例如假冒官員、銀行或親友等,但真正導致金錢損失的多為「機會型」詐騙,如虛假網絡投資理財等;內地則以「消費型」詐騙類型為主,包括網購後未能收貨,網絡遊戲產品虛假交易等造成金錢交易。
調查也顯示,香港受訪者較容易受到「稀缺性聚緊迫感」,如「限時優惠、手快有手慢無」和「長期投入」,如「先做小任務,逐出加強投入」等手法影響,更可能回應詐騙訊息。同時,公眾在面對與財務安全相關的詐騙時,仍存在辨識與應對盲點,並因此蒙受金錢損失。黃懿慧提出「停—查—問流程」,代表停止和詐騙訊息互動,查詢官方來源以及詢問可信第三方。
打破傳統認知 增強反詐能力
黃懿慧指需要打破認知,「受害者不只是傳統印象的弱勢族群」,同時因不同騙術和話術影響,需兼顧不同群體推出防詐策略,強化防詐知識。反詐宣傳也應貼近民眾的生活情景,提供識別詐騙的簡易方法與應對指引,增強市民反詐能力。
她又強調:「建立政府、媒體、平台、企業與民間組織共同參與的『防詐生態體系』,能在多渠道同步壓低詐騙訊息接觸率並及時阻斷損失,對提升社會整體防禦力至關重要」。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