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17日內5發黑雨警告 近個半月雨量達上半年3倍 追上正常值

Date: Category:社会新闻 Views:2 Comment:0


受熱帶氣旋楊柳相關的強雨帶影響,本港周四(14日)早上再有大暴雨及強烈狂風雷暴,天文台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為今年第五次,再次打破一年內黑雨生效次數的紀錄。由7月29日至8月14日的17日間連場暴雨,令本年月量升至1750.3毫米,追上同期的正常值;單在近一個半月,雨量比上半年累積444.4毫米,多出3倍或1305.9毫米。

▼8月14日早上 天文台在返工時間發出黑色暴雨警告▼

+6

天文台:周三發特別天氣提示周四會有狂風大驟雨及雷暴

天文台科學主任在周四於「天氣隨筆」專欄發表題為《隨楊柳而來的黑雨》文章,指出早前預測位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楊柳會逐漸增強,並採取偏西路徑移向台灣一帶,隨後靠近廣東東部至福建南部一帶。雖然預料楊柳登陸後橫過內陸地區會逐漸減弱,但與其相關的大驟雨及狂風雷暴在周四(14日)影響廣東沿岸地區,因此天文台在周三(13日)發出特別天氣提示,提醒市民周四本港會有狂風大驟雨及雷暴,初時部分地區雨勢較為頻密,留意大雨可能帶來的危險。

8月14日午夜至下午4時的本港雨量分佈。(天文台圖片)

文章指出,楊柳於8月10至12日横過西北太平洋期間,受該區較強的垂直風切變影響,楊柳當時增強速度較慢。然而,隨着楊柳移至台灣以東海域,該區的垂直風切變較弱及熱帶氣旋潛熱(Tropical Cyclone Heat Potential)較高,令楊柳於周三早上在登陸台灣前迅速增強為強颱風,於中午前後在台灣東南部登陸,並於周四凌晨在福建漳浦縣再次登陸。隨著楊柳進一步移入內陸地區,楊柳在24小時內由強颱風迅速減弱為熱帶風暴。

香港時間8月13日早上5時的紅外線衛星圖片。當時楊柳增強為強颱風,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約為每小時155公里。(天文台圖片)

文章指出,近年天文台在預測熱帶氣旋的移動路徑時,除了考慮傳統電腦模式,亦會參考人工智能模式。在今次案例中,人工智能模式能夠較早穩定地捕捉到楊柳的路徑及登陸位置。在8月8日,歐洲及美國傳統電腦模式預測楊柳會採取較為偏北路徑,移向琉球群島,並於該區減弱為低壓區;而人工智能模式盤古及風烏則預測楊柳會採取偏西路徑,移向台灣南部一帶。

香港時間8月8日早上8時傳統電腦模式和人工智能電腦模式的預測路徑及楊柳的實際路徑。(天文台圖片)

受楊柳相關的強雨帶影響,本港周四早上有大暴雨及強烈狂風雷暴,其間天文台曾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為今年第五次,再次打破一年內黑雨生效次數的紀錄。周四由凌晨0時至下午4時,本港多處地區錄得超過100毫米累積雨量,當中大嶼山、屯門及港島部分地區更錄得超過200毫米。在一號戒備信號生效期間,雖然本港普遍風勢不算大,但受強雨帶及強烈狂風雷暴影響,部分地區風力曾短暫達強風程度。

8月14日早上8時的天氣雷達圖像。(天文台圖片)

天文台表示,雖然人工智能模式在今次案例的預測路徑更貼近實況,但現時人工智能模式對預測熱帶氣旋的強度仍有限制,而預測暴雨則更為困難,難以提早多日準確預測暴雨的確實時間和位置;而且由於有關技術仍較新,未來仍須累積更多案例以作驗證。

▼8月6日 黃色暴雨警告中午生效▼

+8

另外,文章提到,天文台於今年上半年錄得的累積雨量只有444.4毫米,是同期的第五低,但受7至8月連場暴雨影響,截至8月14日下午4時,天文台今年的累積雨量已達1750.3毫米,追上同期的正常值。即在近一個月半雨量達到1305.9毫米,為上半年總和的3倍

▼8月5日 黑色暴雨警告生效11小時▼

+5
+10

天文台指楊柳會在周五(15日)於華中逐漸消散,但驟雨及雷暴仍會影響華南沿岸。隨著高空反氣旋增強,星期六( 16日)廣東地區天色稍為好轉。

同時一道廣闊低壓槽會在南海中至北部形成,而廣闊低壓槽上可能有低壓區發展,預料該低壓區會在下周初向北移動,為廣東沿岸至北部灣一帶帶來不穩定的天氣。

▼8月2日 黑色暴雨警告再度生效▼

+4

▼7月29日 黑色暴雨警告期間多區水浸▼

+18

Comments

I want to comment

◎Welcome to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please express your views and exchange your opinions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