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今年5月率先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但三個多月過去了,英國鋼鐵業者的輸美鋼品仍面臨25%關稅,兩國此前達成的零關稅至今仍未落實。
彭博社星期一(8月18日)報道指,日本、歐盟和韓國一個月前也先後宣佈在汽車關稅上取得寬減,但同樣至今未付諸實施。除了鋼鋁產品面臨50%關稅外,日韓和歐盟的汽車仍面臨25%關稅。
日本首席貿易談判代表赤澤亮正上周五(15日)表明,希望美方能儘快簽署行政命令。他透露,日本一汽車製造商因關稅每小時損失高達1億日圓(528萬港元)。
在韓國,即使最終關稅降至15%,但主要車企現代和起亞今年仍可能面臨高達50億美元(約390億港元)的額外成本。
代表德國汽車產業的德國汽車工業協會則說,歐盟和美國的協議至今還沒為德國汽車業釐清或改善情況,相關的成本高達數十億歐元,而且仍在持續增加。
歐盟前貿易專員馬爾姆斯特羅姆指出,拖延可能純粹是行政上所致。「但如果(美國)不採取任何行動,歐盟委員會將面臨巨大壓力,要求採取報復或某種行動,尤其是來自德國、意大利、法國、瑞典等國的汽車製造商的施壓。」
現任職於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馬爾姆斯特羅姆補充說:「歐盟與美國的協議中,還有許多其他內容含糊不清,其他協議也是如此,因此我們很可能會看到永無止境的談判和大量的阻撓。」
針對美國遲遲未履行減稅承諾,白宮、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和美國商務部的發言人都還沒應要求置評。
赤澤亮正指出,即便是美國與英國達成的貿易協議,關鍵條款的落實上也耗時54天。他因此認為,如果美國的行政命令能在9月中旬左右下達,已算「不錯」。
諮詢公司Flint Global的貿易主管山姆·洛說,這進一步證實,貿易談判永遠不會真正結束,尤其是在美國即將對製藥和半導體等行業徵收更多關稅的時候。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