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近日發現首宗懷疑聘請外勞後解僱本地工人的個案,勞顧會勞方委員、勞聯副主席譚金蓮今(25日)表示,收到約200名本地工友求助,指有公司聘請外勞後,本地僱員「長工變炒散,散工變冇工」,令本地工人工時及收入大減。她舉例有廚房工友被公司安排由全職變成散工,輪流到不同分店上班,但工時較全職時銳減,其後公司更以人手足夠為由解僱他。
現時政府規定本地全職僱員與外勞比例為「二比一」,譚金蓮認為規定太寬鬆,本地員工每周工作35小時便視作全職,呼籲當局檢討。她又認為本港工人失業情況嚴重,呼籲政府叫停輸入外勞。
工會收200人投訴指被外勞取代 政府初步發現一例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上星期六(23日)表示,初步發現一宗僱主聘請外勞後解僱本地員工的個案,將適時公布。勞聯副主席譚金蓮今(25日)表示並非只是孤例,工會收到約200名本地僱員求助,指有公司聘請外勞時將本地全職員工轉為「炒散」,並不斷削減其工時。
廚房女工被逼變散工 再被解僱
譚金蓮表示去年12月收到求助,有任職廚房的本地勞工自公司申請外勞後,被公司轉為替假或散工形式,削減其返工日數。其後公司更稱請到足夠人手,向他支付一星期通知金並解僱。
譚金蓮表示,餐廳、快餐店及酒樓廚房、侍應等職位於今年上半年陸續出現這種情況,與輸入勞時間吻合,反映本地就業市場受到衝擊。
譚金蓮:二比一人手比例過於寬鬆
勞工處規定僱主,必須符合聘請全職本地僱員與輸入勞工 「二比一」的人手比例要求,本地僱員每周工作時數達35小時便視為全職。譚金蓮認為規定過於寬鬆,即使員工轉為散工,最低工作時數達標就不算違反規定,但實際上本地員工的工時及收入都大減。此外,當本地工友被解僱,僱主仍可聘請替工以符合「二比一」規定,導致本地員工難以找到全職工作。
工會批「長工變炒散,散工變冇工」冀剎停輸入外勞
譚金蓮表示, 不少行業已經出現「長工變炒散,散工變冇工」的情況,飲食業5至7月失業率更已達6.4%,反映輸入外勞打擊本地勞工就業。輸入外勞計劃推行兩年,她認為業界人手需要已經改變,希望政府刹停。
工會稱有外勞被剋扣三分一月薪
對於有僱主稱,外勞月薪為行業的薪金中位數,聘用外勞無助節省營運成本,譚表示許多外勞都稱薪金被扣起不止一成。她舉例,餐廳侍應的平均月薪為1.4萬元,惟有外勞反映只收到過萬元,代表有無良僱主扣起外勞三分一月薪。
至於立法會議員張宇人早前指,聽到本地員工反映有外勞分擔工作後「開心咗」,譚質疑「侍應、廚師揾唔到工,呢啲失業工友嘅聲音佢又聽唔到?」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