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全球首創AI模型識別具受精能力精子 準確率96%助增懷孕機會

Date: Category:社会新闻 Views:1 Comment:0


根據世衛報告,全球約有六分一育齡夫婦受不孕不育症影響,部份成因在於男性生殖問題。現時精液分析依賴實驗室人員以顯微鏡觀察精子,評估和甄選後選擇輔助生殖技術中的受精方法。

港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首創人工智能技術,根據人類精子與卵子外層透明帶結合的形態特徵,自動評估精子形態及受精能力,準確率達96%。如果AI辨識出具受精能力精子少於4.9%,能提早預警受精可能失敗,讓醫生制定更合適的治療方法,提升懷孕機會。研究成果於國際期刊刊登,並獲得日內瓦發明展銀獎。

港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首創人工智能技術,根據人類精子與卵子外層透明帶結合的形態特徵,自動評估精子形態及受精能力。(港大醫學院提供)

現時以顯微鏡觀察精子形態

精液分析是評估男性生育能力的標準檢查,由實驗室人員透過顯微鏡,觀察精子形態特徵再評估及甄選。港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教授楊樹標表示,這種傳統方法不僅耗時,更是依賴技術人員主觀判斷,降低男性生育能力評估的準確性。

港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首創人工智能技術,根據人類精子與卵子外層透明帶結合的形態特徵,自動評估精子形態及受精能力。(國際期刊截圖)

男性精液平均含有一億個至兩億個精子,當中只有7%具受精潛力,在自然受孕過程中,女性生殖道會自動篩選出具受精能力的精子。他指目前評估缺乏精準篩選機制,僅僅依賴精液分析中的濃度、活力及形態等參數來選擇輔助生殖技術中的受精方法,預測未必準確。

即使精液分析結果正常,仍有5%至25%的男性在體外受精中經歷低受精率,或完全受精失敗。這不僅延長不孕夫婦受孕所需的時間,更會增加相關心理壓力和經濟負擔。
港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教授楊樹標
現時精液分析依賴實驗室人員以顯微鏡觀察精子,再評估和甄選。(資料圖片)

AI系統識別能和卵子透明帶結合的精子百分比

精子與卵子透明帶的結合是受精關鍵的第一步。透明帶會選擇與形態正常、染色體完整且具有受精能力的精子結合,這是一種自然篩選機制,確保只有優質精子才能使卵子受精。

團隊以此機制為基礎,分析超過1000個精子影像,建立參考資料庫,並研發自動化AI模型。該AI可根據精子的形態特徵,自動識別能和卵子透明帶結合的精子百分比,以評估男性生育能力。

現時精液分析依賴實驗室人員以顯微鏡觀察精子,再評估和甄選。(資料圖片)

具結合能力精子少於4.9% AI能提早預警

團隊於2022年至2024年,再為117名不育男性臨床驗證,分析超過4萬張影像,發現精子具透明帶結合能力的比例,影響人工受孕的成功率。團隊提出,若具備透明帶結合能力的精子比例低於4.9%,有受精問題的風險增加。

團隊指,AI模型以標準化、可重複的方式準確評估精子的受精能力,提升臨床決策效率,同時能提早預警受精失敗風險,為傳統精液分析可能檢測遺漏的生育問題提供新的診斷工具,幫助醫生制定更合適的治療方案,提升懷孕機會。

Comments

I want to comment

◎Welcome to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please express your views and exchange your opinions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