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中文大學滬港發展聯合研究所周三(7月30日)舉辦「金磚峰會:民間合作論壇」,響應2025年金磚峰會提出「深化多邊合作與改革全球治理架構」的呼籲,匯聚來自學術、法律及商界的領袖,共同探討香港如何在金磚國家及「一帶一路」倡議中發揮策略橋樑作用,以促進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治理。
日本立命館大學經濟學部教授Jean-Claude Maswana認為,金磚國家在全球權力格局中不斷演變,他尤其關注非洲國家與之的互動。他指出,金磚國家經濟總量逐步追近七國集團,引發貿易格局的深刻變革,其中眾多非洲國家對華出口額已超過對歐傳統貿易夥伴。這種新興結盟關係不僅帶動非洲基礎設施投資熱潮,更可能重塑金融體系,為非洲國家賦予更大自主權。他進一步推演金磚國家直接投資對非洲工業產出與創造就業的潛在影響,強調非洲各國需採取戰略性合作路徑:推動技術轉移、建設經濟特區以促進產業多元化發展。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亞洲—非洲法律協商組織香港區域仲裁中心主任陳曉峰回顧1956年亞非法協的創立歷程及其在國際合作中扮演的角色,特別是在貿易與法律領域的貢獻。他強調高效的國際貿易體系與公平的法律框架對促進商業往來至關重要,尤其是對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經貿合作。他亦闡述《紐約公約》在仲裁裁決執行方面的重要意義,以及在香港設立區域中心以加強法律合作與糾紛解決機制的舉措。他倡導通過協作實現經濟增長,並徵求關於完善國際貿易規則的建議,又倡導各國間相互尊重與有效溝通的必要性。他最後論及如何在一個合作框架內發揮區域優勢,以及實現製造業與貿易利益的協同發展。
香港總商會亞洲、非洲及中東委員會主席Dewan Saiful Alam則從商界角度出發,分享對香港與非洲國家之間日益頻繁的經貿往來的見解,形容這種互動尤其受到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他重點指出發展中國家企業面臨的挑戰,特別是受制裁國家如伊朗和俄羅斯所遭遇的困境,這些制裁使得貿易和支付體系複雜化。另外,他亦強調,儘管面臨關稅戰等全球經濟挑戰,香港仍需發揮金融樞紐作用以促進貿易,尤其是人民幣結算業務。最後,他主張通過金磚國家擴員來支援發展中國家應對外交與經濟障礙,並指出未來發展中合作應對這些複雜挑戰的重要性。
太平洋盆地經濟理事會顧問Allen Lim指出,金磚國家等新興市場的挑戰存在的政治不穩定、貨幣貶值、官僚障礙和監管複雜性等問題。他強調穩定性對企業運營的重要性,並分享在亞洲和非洲等國遇到的具體挑戰。他還推崇香港作為理想的商業樞紐,因其健全的金融體系、法律框架以及與中國內地的緊密聯繫,將其定位為國際貿易和投資的有利環境。
香港中文大學滬港發展聯合研究所助理所長潘學智總結香港的長遠定位,指出金磚國家在全球經濟中的影響力持續上升,預計在2050年前有望與G7並駕齊驅。他相信,它們推動的經濟深度整合,不僅是地緣政治的策略選擇,更是對現行全球金融體系失衡的回應。例如透過以本地貨幣融資基建項目、建立貨幣互換機制,以及探索多邊央行數字貨幣等措施,金磚國家展現出減少對美元依賴,強化金融主權的明確意志。他又提到,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及知識樞紐,具備獨特優勢參與金磚國家的制度創新與政策協調,透過學術界與工商界的跨界合作,可在推動區域金融穩定、促進政策協調及支援新興市場發展方面發揮橋樑作用,為全球南方注入制度韌性與創新動能,並鞏固自身在多邊經濟治理中的策略地位。
與會者就香港如何在全球治理架構中發揮更大作用展開深入討論,涵蓋議題包括:如何促進南南合作與知識共享、香港在金磚國家及「一帶一路」倡議中的角色定位、產學界如何共同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滬港所表示,將會整理是次研討會的意見與建議,作為未來政策倡議與研究工作的參考,使香港能更積極參與金磚國家及全球南方的政策對話,並透過產學合作,推動創新、包容與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