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齊下增加白內障手術量 助病人早日重見光明

Date: Category:社会新闻 Views:2 Comment:0


白內障是長者常見眼疾,眼睛內晶狀體隨年齡增長變混濁,致視力下降,須透過手術更換人工晶體才有望根治。公立醫院每年有約25 000宗至30 000宗白內障新症,截至今年六月底有超過65 000名病人正在眼科輪候接受白內障手術,最長輪候時間約為37個月。針對白內障手術輪候時間長的問題,醫管局已採取多管齊下措施以增加服務量,包括引入「高流量白內障手術模式」等,亦已取得一定成效。

撰文:醫院管理局質素及安全總監黃立己醫生

在高流量白內障手術模式下,兩組護士會緊密合作,當一名病人完成手術並離開手術室,第二組護士已準備好帶下一名病人到手術室,並準備好新一批手術用具。

人口老化致白內障手術需求持續增加。行政長官於去年的《施政報告》提出將公立醫院白內障手術量增加20%,即2025/26年度額外進行多5 000宗手術,醫管局正採取多管齊下方式以達致這個目標。

人手方面,醫管局會加強招聘及培訓本地畢業生,亦會續聘退休人員、兼職人員及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等;同時,會透過特別酬金計劃鼓勵員工提供更多白內障手術時段。另一方面,醫管局會繼續推動公私營協作的「耀眼行動」,為病人提供多一個服務選擇。醫管局亦會理順白內障手術流程,提升手術室使用效率,包括妥善編排白內障手術個案,設立專屬手術時段,並就每一時段的手術完成宗數訂立指標。

醫管局率先於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試行高流量白內障手術模式,由兩組護士交替支援醫生進行手術,加快手術流轉。

另一項創新是引入「高流量白內障手術模式」。這項新嘗試於去年十一月起率先在新界東醫院聯網的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試行,透過壓縮加快術前、術中及術後各項流程,加快手術個案流轉,從而提升服務量。

術前準備方面,醫護人員會先篩選合適病人,包括年齡不超過85歲、沒其他複雜疾病、術後無需住院、活動自如並能配合醫療指示等。護士會指導病人於手術當日在家中自行滴擴張瞳孔眼藥水,再由家人陪同前往醫院,可減省以往病人到醫院才由醫護滴眼藥水的時間。

在高流量白內障手術模式下,病人術後會接受密切監察,當護士確定病人沒有不適及生命表徵穩定,病人便可出院離開,加快出院流程。

手術過程中,會有兩組護士同時交替支援醫生做手術。當第一組護士協助醫生做手術時,第二組護士已做好準備,待第一名病人完成手術及離開手術室,第二組護士即帶下一位病人入內,同時已做好必要消毒及備妥新一批手術器具,緊接開始下一宗手術。病人完成手術後,會由專責文職人員準備手術記錄和出院摘要,再由醫生複核,讓醫生減少處理文書時間,專注於做手術。護士團隊亦會妥善監察病人情況,若病人無不適及情況穩定即可出院離開。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去年十一月起試行高流量白內障手術模式,病人留院時間大大縮短六成,手術室每節可進行的手術量亦相應提升。

截至今年六月,已有超過630名病人在這套新模式下完成白內障手術,初步分析顯示新模式可讓病人平均留院時間由以往342分鐘大減至134分鐘,即由5個多小時減至約2小時,減幅達六成。當手術時間加快後,便可相應做更多手術。初步數據顯示,在新模式下,手術室每節時段可進行的白內障手術由過去5宗增至8宗,增幅達六成。醫管局八月開始會將這套模式在試行期間累積的經驗,推展至全部七個醫院聯網,各聯網會研究套用類近模式,設立高流量白內障手術節數。

透過繼續推行公私營協作、加強分流管理及增加手術節數等措施,再加上各聯網陸續設立高流量手術節數,我們有信心可提供更多白內障手術,逐步處理輪候個案,讓病人早日重見光明。

醫院管理局。(資料圖片)

《香港01》「01醫務所」與醫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園遊。杏林》。

「杏林」出自三國時代名醫董奉的故事,後世以「杏林」稱頌醫護,數位來自醫管局的杏林中人帶領看倌園遊杏林大觀園,透過文字細數杏林人、杏林事,分享箇中點滴緣由。

Comments

I want to comment

◎Welcome to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please express your views and exchange your opinions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