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本地人口老化,長者健康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議題之一。聖雅各福群會旗下持續照顧服務得到雀巢香港有限公司(「雀巢香港」)支持,今年1月起展開「『動』得有『營』」計劃。計劃通過問卷調查、健康檢測及介入手法,推動長者關注腸道及免疫力健康及留意肌少症風險,學習透過飲食及運動入手改善健康。
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持續,根據政府統計處早前發表的人口推算數字,65歲及以上長者的人口推算在25年間將增加近一倍,所佔總人口的比例將由2021年約20%升至2046年的36%。
計劃首階段於一月展開,通過問卷調查及身體檢測儀器,包括便攜式身體成分分析儀(Inbody)及心血管硬化測試儀(PASESA),為316位年齡介乎55至89歲的年輕長者及長者,就3項長者較常見的健康問題,包括腸道與免疫力健康、肌少症及心血管健康進行檢查。
逾6成自覺免疫力下降 58%不悉腸道微生態
調查發現,62%受訪長者稱自覺免疫力有所下降,而75%過去3個月有感冒、腸胃相關等健康問題,依次為:感冒或呼吸道感染、長期疲倦,以及恢復力變差。調查亦發現逾半長者有一項或以上的健康問題,例如便秘、胃氣等。
腸道微生態失衡,是免疫力下降的指標之一。不過,參與問卷調查的長者中,有58%不知道甚麼是腸道微生態,而當中的八成更對失衡而造成的免疫力負面影響全無概念。
45%BMI屬於超重範疇 38%有較高血管硬化風險
此外,以身體檢測儀器進行的健康檢查發現,54%長者身驅及52%下肢骨骼肌百分比低。如果以年齡層分析,70歲以上長者的下肢骨骼肌百分比低的情況高達83%,較60至70歲的41%高出一倍。這幾項數據均顯示受訪人士或會出現肌少症風險。
若肌肉組織減少和體脂過高同時發生,更有可能引起「肌少症肥胖」的雙重風險。調查亦顯示,51%長者體脂百分比高於28%;其中28%體脂百分比更高於33%。此外,更有45%體重指標(BMI)屬於超重範疇(即BMI>22.9),有23%長者屬肥胖(即BMI>24.9)。
另外,經心血管硬化測試儀(PASESA)檢查發現,38%長者在中心動脈硬化或上臂動脈硬化程度偏高,反映長者有較高的血管硬化風險。另外,據計劃的康體教練跟進所得,長者一般都不知道自己血管硬化的情況,建議長者及其家人持續關注風險,定期接受檢查。
第二階段邀80人參加 以運動班及健康工作坊介入
就以上的調查結果,80名有較高健康風險的長者將參與第二階段計劃。較高健康風險指標包括:(一)有腸道與免疫力健康風險,即自我申報於過往3個月有多項與腸道健康或免疫力相關問題的長者;(二)有肌少症風險,即身驅及下肢骨骼肌百分比屬低;及(三)有肥胖及心血管健康風險,即體重指標(BMI)高於22.9以上或體脂百分比高於28%。
第二階段已於8月開始,為期4個月,透過專業人士跟進及活動介入,包括由康體教練指導長者參與運動班,並加入新興運動如劍撃、穿雲箭、輕排球及硬地滾球,提升長者做運動的興趣;營養師亦會主持健康主題講座及工作坊,協助長者管理日常飲食、運動及生活作息習慣,並每個月用儀器進行檢測,期望讓他們在完成計劃後,健康得到改善,並培養他們維持健康身體的意識。
75歲參加者肌肉量不足 冀改善平衡力及走路
其中,75歲參與者譚女士患有不同長期病患,並自覺腳部肌肉量不足、無法長時間站立及身體恢復能力變差,因而參與是次計劃。經儀器檢測後,發現身軀及下肢肌肉量不足,有肌少症風險及血管硬化風險。對於檢查結果,她認為即時及持續的跟進非常重要,因此期望透過的不同運動及飲食建議,以改善身體狀況,希望於第二階段的運動訓練班,改善平衡力及走路,提升整體健康。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