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黑水虻不只吃廚餘,現在還可成為具高蛋白價值的魚飼料,農業部水試所將專吃魚類下腳料(魚加工副產物)的黑水虻幼蟲製作為飼料添加物,有豐富的EPA與DHA,可取代水產飼料傳統添加的魚粉,每公斤飼料成本至少節省20元。
添加在魚飼料中的魚粉,因為原料來自海洋捕撈的野生魚類、價格不便宜,多用在高價的養殖魚類,水試所淡水養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郭裔培團隊讓黑水虻在幼蟲階段吃不可再供人類食用的魚類副產物,培養成具有更豐富營養的黑水虻。淡水養殖中心主任楊順德表示,該技術的難題在於,剛孵化的幼蟲消化能力有限,直接餵食未處理的魚副產物會影響幼蟲成長和存活率,團隊依據黑水虻的成長階段設計不同的餵養配方,提高黑水虻成長和存活率,並提高黑水虻的營養成分。
郭裔培進一步指出,過去法規規定只有吃素的黑水虻才能用來製作動物飼料,隨農業部在2021年鬆綁黑水虻的餵養限制,讓黑水虻可以開葷,水試所也可依據魚類的營養需求調整黑水虻吃的原料,進而提升黑水虻的營養成分。
郭裔培說,經測試後發現,吃魚類副產物、營養強化後的黑水虻相比純吃素組,其中脂肪酸具有3.5%的EPA、2.05%的DHA,含量比率是現行高價鱈魚魚肝油的一半,而這些營養強化後的黑水虻做為飼料被養殖魚體食用後,也可增加養殖魚的營養成分。
楊順德表示,營養強化後的黑水虻蟲體可製作為水產飼料,每公斤成本至少節省20元以上,隨規模擴大,節省的價錢更多,黑水虻從孵化到可製作蟲粉的蟲體約需2週,因餵食的飼料為魚類副產物,也促進永續循環。
水試所所長張錦宜指出,相關成果已發表在國際期刊,這也是國際首次利用魚類副產物餵食黑水虻後製作飼料,相關技術將透過非專屬授權方式技轉給國內飼料廠,希望可進一步推廣應用。


更多自由時報報導
求娶空姐!桃園富二代願捐200萬圓夢 社工:回到現實
台南後壁也宣布!中南部大豪雨狂炸 今停班停課一次看
西半部雨勢炸裂!低壓帶及西南風影響 10縣市豪大雨特報
趕緊儲水! 8縣市明起停水 這地區最長8天供水受影響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