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案任務│巴西龜遭虐揭「異寵」悲歌 專家解構飼養爬行類迷思

Date: Category:社会新闻 Views:3 Comment:0

警務處「動物守護.社區大使」計劃一直致力打擊殘酷對待動物行為。「寵案任務系列」一連三篇報導將由不同專家角度,剖析殘酷對待動物罪案背後的成因及相關動物福利事宜。

寵案任務系列之一

打開社交媒體,總能輕易滑到各種新奇可愛的「異寵」短片,飼養異寵成為一股新潮流。然而,2023年一宗發生於石硤尾邨的巴西龜被7旬主人虐待的案件中,被告最終罪成,事件引起不少關注。

這宗案件僅是冰山一角,卻揭示了在這股熱潮之下,龜、蛇、蜥蜴等「異寵」或「冷血動物」在人類社會中的悲歌。所謂的冷血動物,是指需要依靠外界環境而非自身代謝來調節體溫的動物,例如魚類、兩棲類和爬蟲類。正因其生理構造不同,牠們不像貓狗懂得吠叫求救,受虐或被棄養時往往無聲無息。

到底飼養爬行類動物存在哪些普遍的迷思?棄養行為對牠們自身和本地生態又會帶來多大的災難?今次寵案任務就專訪警方、爬行類動物拯救組織「龜途」及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為大家深入解構。

巴西龜被踢至垂危 警靠CCTV緝兇還公道

回顧這宗巴西龜虐待案,負責案件的深水埗警區動物罪案警察專隊案件主管偵緝督察梁健培指,事發於2023年7月9日,一名住戶在大廈走廊發現一隻奄奄一息的巴西龜。該住戶翻查自己門外的閉路電視,竟發現鄰居於較早前用腳將巴西龜踢出屋外,於是立即報警。警方到場調查後,得悉龜隻被一名男住戶以「養唔起」為由而棄養。最後警方拘捕該名77歲的中國籍男子,並控以一項「殘酷對待動物」罪。直至去年7月2日,該男子在西九龍裁判法院承認控罪,被判監兩星期、緩刑三年及罰款港幣五百元。受害的巴西龜則交由漁護署照顧,最終康復。

梁督察指香港法例第169章《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的保障範圍涵蓋爬蟲類動物。不過,執法時確實面臨獨特挑戰。「相較於貓狗,冷血動物更不會發聲求救,令牠們受虐時更難被發現。」警方坦言,調查主要依賴身體傷痕、環境證據,以及市民的熱心舉報,如此案中的閉路電視片段便成為了關鍵證據。

梁督察藉此呼籲,市民的警覺性是保護這些「無聲生命」的關鍵防線,若遇見任何懷疑虐待動物的情況,應毫不猶豫地報警求助。他補充,如能在自身安全情況下,即時以手機拍攝影像作記錄,為這些無法為自己發聲求救的動物留下證據,將對警方的調查及檢控工作提供莫大幫助。

深水埗警區動物罪案警察專隊案件主管梁健培督察指,警隊已於全港所有設有刑事調查隊的22個警區設立專責調查隊,專責處理當區的殘酷對待動物個案,市民可放心舉報懷疑虐待動物個案,令動物減少承受不必要的痛苦。

棄養潮加劇 寵物龜淪「彩繪」商品 外來物種入侵響警號

在龜殼塗上顏料就好像貼上一層膠膜,令龜殼無法向外延伸,加上在顏料覆蓋下,龜殼難以吸收陽光,也減少轉化鈣質,最終導致龜殼變形。(圖片由龜途提供)
殼上的彩繪,最終令龜殼變形,救援組織人員為了救龜需要用雕刻刀慢慢挑走龜殼上的顏料。(圖片由龜途提供)

虐待案僅是警號,更令人憂慮的是,引人注目的爬行類動物影片在網絡上已成潮流,不少人因為認為養冷血動物「好型」、「夠特別」而衝動購買,隨之而來的卻是不負責任的棄養行為。爬行類動物拯救組織「龜途」在今年上半年已接收約80隻龜,當中超過30隻是龜殼被畫上卡通圖案的「彩繪龜」,反映動物商品化的悲哀。創辦人阿邦分享一個近期發生令人心痛的個案,有家長竟帶着女兒,將一隻龜殼爆裂的病龜遺棄在花槽,並辯稱「曬下太陽就會好返」,完全暴露了部分市民對爬蟲類動物生命的漠視。

棄養問題的嚴重性,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的數據亦可佐證。其動物保育部助理保育主任Hugo Lee指出,棄養情況似乎有惡化趨勢。「以蛇類為例,由十年前開始,每年不足10宗外來蛇類個案,到2024年上半年我們已接收近60宗個案。」

球蟒壽命有10至20年,因溫順的性情備受寵物主人歡迎,但由於球蟒成年後可達4呎長,不少人會以居住空間不足為由棄養,Hugo建議大家要沒了解清楚蛇及養蛇的知識才好決定飼養。(圖片由嘉道理農場提供)

嘉道理農場分析,棄養行為源於「潮流與衝動購買」。許多人低估了動物的成長速度,例如盾臂龜購買時只有手掌大小,成年後卻「大如車軚」,當飼養環境不敷應用時,便選擇棄養。

這些被棄養的動物,下場大多十分可憐。Hugo直言,將人工飼養的寵物「放生」野外,並非給予牠們自由,而是「判處牠們死刑」。牠們已喪失覓食和避敵本能,加上顏色鮮豔,極易成為猛禽的獵物,最終在飢餓和恐懼中死去。

中國水龍是原產於中國大陸和東南亞一帶的長鬣蜥,因寵物貿易而引進香港,並有機會因棄養問題,在郊野地區形成族群,對本地生態造成一定影響。(圖片由嘉道理農場提供)

更嚴重的是,棄養行為亦會對香港本地生態構成威脅。Hugo以「中國水龍」為例,這種非本地原生的蜥蜴因被棄養,已在香港郊野公園建立繁殖族群。「牠們體型較大,會與香港原生的變色樹蜥、長尾南蜥等物種競爭食物和棲息地,長遠會破壞生態平衡。」

「無感情、易養」全屬誤解 專家:飼養爬蟲是一輩子的承諾

「龜途」創辦人阿邦指飼養爬蟲類動物絕非「低門檻」,大眾對爬行類動物都有不少的誤解,所以希望大家在決定飼養牠們前會「停一停,諗清楚」。(圖片由龜途提供)

棄養行為背後正源於大眾對爬行類動物普遍的飼養迷思。「龜途」創辦人阿邦直言,這些誤解是導致無數悲劇的根源。

• 迷思一:牠們沒有感情?
阿邦反駁:「牠們絕對能辨認主人!」他舉例,一些大型陸龜智商可達人類兩歲,會主動親近主人,而且英國林肯大學發表於《動物認知》(Animal Cognition)期刊的研究,亦指出龜可能有「心情」,而且有些更特別樂觀;「泰加蜥」亦號稱蜥蜴界別的狗狗,能跟從主人指示。「牠們的表達方式不同,但絕非沒有感情。」

• 迷思二:牠們容易飼養?
「這是極大的誤解!」阿邦解釋,爬行類動物生命力強韌,生病或不適時會默默忍受,令飼主誤以為「易養」,但當問題浮現時,往往已病入膏肓。「牠們存活能力高,不代表牠們生活得好。只給水,牠們能活一個月,但這就是虐待。」

• 迷思三:牠們壽命很短?
這更是大錯特錯。阿邦指,最常被棄養的巴西龜,壽命可長達20至30年。「飼養任何一隻爬蟲,都應視為一個長達數十年的承諾。」

• 迷思四:牠們不需太多照顧?
事實上,爬蟲動物對環境要求極其嚴格。阿邦強調,飼養箱內必須設置冷、熱兩區讓牠們調節體溫,並定時提供UVB光照以合成維他命D3,預防軟骨病。「隨便放在膠箱裏,就等於慢性殘害牠們。」

阿邦總結,飼養爬蟲類動物絕非「低門檻」,牠們需要的是飼主在專業知識、環境設置和醫療儲備上的巨大投入和責任感。「停一停,諗清楚,這六個字永遠是飼養任何寵物前的金科玉律。」

有關「動物守護.社區大使」計劃的詳情,可到https://www.police.gov.hk/awp/tc/index.html了解更多。

(資料及相片由大會提供)

Comments

I want to comment

◎Welcome to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please express your views and exchange your opinions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