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文台在上周六(2日)發出黑色暴雨警告訊號,渠務署署長莫永昌今(4日)在港台節目《千禧年代》中表示,當日暴雨期間共接獲120個市民的求助電話,高峰期共派出超過110隊緊急應變隊伍,完成清理及處理所有受阻個案及相關水浸情況,最終確認5宗為嚴重水浸個案,並在一至兩個小時內完成清理。
5宗嚴重水浸個案 一至兩小時內完成清理
莫永昌表示,在過去的星期六(2日)早上,天文台接連發出黃色、紅色及黑色暴雨警告訊號,當紅色暴雨警告訊號發出後,當局的緊急事故控制中心便隨即啟動,期間接獲120個市民的求助電話,經控制中心快速週動及全面監控後,在高峰期共派出超過110隊緊急應變隊伍,完成清理及處理所有受阻個案及相關水浸情況。
他指,最終確認5宗為嚴重水浸個案,分別位於北大嶼山公路(往九龍方向近陰澳灣)、屯門公路(近青龍頭) 、西貢大網仔路、青衣西北交匯處及荃灣沙咀道近荃景圍。該5宗個案亦在一至兩個小時內完成清理。
緊急應變隊伍數目自去年起增20多隊 今年有約180多隊
莫永昌提到,在暴雨期間,渠務署派遣緊急應變隊伍,駐守在柴灣道迴旋處,以及龍翔道近黃大仙港鐵站出口的低窪地位置,而當日(2日)這兩個地方都沒有出現水浸的情況。他又說,渠務署吸取2023年9月特大暴雨的經驗,在去年開始便為雨季作超前部署,將可動員的最高緊急應變隊伍數目,由去年的160多隊,增加至今年的180多隊,同時在全港各區部署超過30個應急行動基地在全港各區。
他續說,當局又加強與天文台合作,以爭取時間在暴雨到達前,派遣緊急應變隊伍,以便及時清渠等,並巡查及清理約240個因為淤塞而容易引致水浸的地點,他提到相關地點的總數較去年增加20個,進一步減低香港水浸風險。
另外,莫永昌又說,渠務署在防洪、排洪工作上積極運用創新科技,與本地及內地大學合作試驗計劃,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預測水浸情況。另在實時監察水浸方面,部門已在各區安裝超過300個水位監察器及雨量計。
排水機械人「龍吸水」增至3部 視乎情況考慮再添置
莫永昌說,每當暴雨過後,部門的工作都不會就此停下來,舉例指黃雨或或高暴雨訊號取消後,部門的緊急應變隊伍都會巡查及清理所有暴雨期間曾發生的水浸地點,以及全港約240個因為淤塞而容易引致水浸的地點才會收隊,為下一場暴雨做好準備。
他又提到部門的排水機械人「龍吸水」,其排水能力高達每小時800立方米。因應「龍吸水」的功效大,當局已再多添置兩部,現時香港共有3部「龍吸水」,會視乎情況考慮再添置。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