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於密閉空間進行工程或作業,現時已有非常嚴謹的安全操守指引,不過與疾病傳播息息相關的室內抽風系統似乎卻未必有受到嚴謹看待;新冠疫情爆發期間,大眾越來越了解及重視室內空氣的流通度,因空氣越流通,越能夠將病毒稀釋,有助防止大型傳染病爆發,特別是在食肆等不同類型的室內環境,及針對建有傳染病隔離病房的醫院設施等。進入後疫情時代,市民對加強室內空氣流通的意識看來有逐漸降低,在這程況下若不幸再有大型傳染病來襲,或對防止病毒傳播帶來隱憂。
撰文:資深工程師及工程師學會前任會長源栢樑
早前內地有報道指,有一家五口在家中開冷氣煮食,結果飯後各人均出現頭暈、噁心等不適症狀,到醫院求醫後始發現均屬一氧化碳中毒。事後調查發現,該家庭因整天在室內使用冷氣,門窗長時間緊閉,懷疑因空氣不流通,加上又密閉地使用燃氣爐煮食,消耗室內所存在的氧氣令其含量不斷下降,最終因氧量不足,引致燃氣不全完燃燒而產生大量一氧化碳,導致舉家意外中毒。
事件反映了有市民對空氣流通的敏感度不足,今次事主誤中一氧化碳毒,若市民對加強空氣流通的意識持續下降,不幸地遇上高傳染性的疾病再次入侵,在室內空氣流通不足情況下,很大機會令有如新冠病毒般的超級病毒迅速傳播,故即使是家居廁所,筆者認為市民大眾亦應時刻保持警覺。同樣地,如市民在家居煮食時,亦必須時刻保持空氣流通,包括開啟抽氣扇等令鮮風能引進室內,以免危險的一氧化碳出現及積聚。
即使市民使用電力的電子爐煮食,在密閉空間內雖沒有燃氣,吸入一氧化碳中毒的風險不高,但其實室內亦需要有適當通風,因亦要處理煮食時產生的熱力及油煙,同樣需引入空氣去換走這些室內油煙等,打開對流窗戶、開啟抽油煙機等均有助空氣流通。所以無論大衆喜好使用燃氣或電能煑食與否都要有良好通風,令室內保有好的空氣質量。
另外,一般人較忽視洗手間內的空氣流通問題,其實不論要抽走濕氣或異味,在開啟抽風扇或「浴室寶」等廁所抽風設備後,不應完全將門窗閉緊,應該留少量空隙位置令空氣較易流動帶動換氣,例如不應將廁門閉緊或應將窗戶稍為打開,否則會減低風扇抽氣風量,令洗手間內外之間的空氣阻力有所上升,導致洗手間內較不潔的空氣滯留,不容易被排走。大家若在已開動抽氣扇的洗手間內發覺仍有氣味,可以試試開啟小門罅,相信可以即時改善有異味的情況。昔日洗手間大門上一般設有百葉式設計的通氣橫排條孔,便為加強室內通風而設。
不過,即使能夠打開洗手間窗戶時亦需留意,若窗戶位置太接近抽風扇,抽氣時亦有機會出現「短路」情況。此並非指電力上的「短路」,而是指風向流動的路徑無法按照理想的方式流通而稱為「短路」。結果令室內較遠離窗戶空氣中的污染物較難被換走,室內整體空氣質量未能達到良好,當然使用者是不會感到滿意。
要避免此情況,市民加多留意洗手間內的抽風扇有否出現嘈音、風速減弱或難以轉動,或室內的異氣、濕氣較難清除等,甚至可以將小片廁紙放於抽氣系統前去測試抽風力度。如發現有這些情況,市民亦可考慮將廁門縫加闊,或在門上加裝百葉進氣口等。此舉除了降低洗手間因濕氣太重等出現發霉,有助改善健康及衛生情況,若有傳染病傳播風險,亦可減低在環境上及人與人之間帶來傳染的機會,故室內抽氣通風問題實在不應被低估及忽視。
《01醫務所》與資深工程師源栢樑合作,逢周一推出專欄「源途有你」,分享工程與醫療的大小事。
源栢樑一直以推動工程界專業發展為己任,是香港工程師學會前任會長。數十年專業路途,著實值得回憶,亦深信後來者或可從中領會工程專業要點所在。源途有你,就讓大家一起體會。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