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出現首宗基孔肯雅熱輸入個案,患者為一名12歲男童,曾到佛山順德旅遊。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高級醫生(流行病學)黃凱基今(4日)在港台節目《千禧年代》中表示,中港兩地交往頻繁,相信會再有輸入個案的風險高。另外,他指夏天為炎熱多雨的季節,有利蚊隻繁殖,故認為香港有局部傳播的風險為中至高。
黃凱基表示,在約70年前已知病有基孔肯雅熱,指其並非新病,在世界各地亦非罕見;今年內已在世界各地錄得22萬宗個案。本港早前出現首宗基孔肯雅熱輸入個案,他說,患者在整個潛伏期均不在港,故確認個案為輸入個案。他指,基孔肯雅熱透過蚊作為媒介傳播,不會出現人傳人的情況,故重申防控重點在於防蚊、控蚊。
黃凱基說,基孔肯雅熱的潛伏期一般為3至8日,患者會出現發燒、關節痛及出疹等情況。他說,衞生防護中心昨日(3日)已再次去信提醒全港醫生及醫院,提醒他們留意基孔肯雅熱的相關症狀,無論病人是否有外遊史。他續說,現時暫無可信的快速檢測可予市民大眾自行測試是否患病,呼籲市民若到過受蚊傳疾病影響的地區後,返港感不適,要盡快看醫生,讓醫生作全面的診斷。
黃凱基表示,以一般健康人宣而言,感染基孔肯雅熱後的症狀會較輕微,於感染後的一星期已有明顯改善;但對於免疫力較弱人士,出現嚴重情況的機會則相對較大,他又提到小部分人的關節痛情況可持續數個月甚至更長時間。他補充說,基孔肯雅熱可透過母嬰傳播,且若蚊隻叮咬帶有病毒人士後,亦會傳染至下一個患者,但重申一般社交接觸不會導致傳播。
黃凱基稱基孔肯雅熱成為風土病的風險極低,因當局一直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疾病監察機制,當有個案出現時,便會到訪病患的住所,以及其傳染期曾經到過的地方,進行控蚊、滅蚊工作。不過,他說,中港兩地交往頻繁,相信會再有輸入個案的風險高。另外,他指,夏天為炎熱多雨的季節,有利蚊隻繁殖,故認為香港有局部傳播的風險為中至高。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