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近年加大力度推動基層醫療發展,目標是將本港的醫療服務由現時側重治療為主,逐步轉向以預防為本,透過促進市民的整體健康,減少因病入院的機會。現時醫管局透過轄下74間普通科門診診所及社區健康中心提供公營基層醫療服務,部分市民對普通科門診的印象可能仍停留在「輪街症」、「只看傷風感冒」,事實上經過多年的服務演變,配合家庭醫學專科過去數十年的發展,近年普通科門診已轉向「家庭醫學服務模式」,其服務和功能可謂絕不「普通」。
撰文:醫院管理局家庭醫學統籌委員會主席梁堃華醫生
現時普通科門診診所除了診治症狀較輕微的偶發性疾病(例如感冒、傷風、腸胃炎等),亦著重照顧病情穩定的慢性病患者,包括患糖尿病、高血壓等的人士。隨著人口老化及慢性病日趨普遍,為患者制訂個人化的病情管理計劃,以減低出現嚴重併發症及入院的風險,是基層醫療的重要一環。
醫管局分別於2009年及2011年推出針對糖尿病和高血壓的「跨專業健康風險評估及跟進護理計劃」(RAMP),由醫生、護士、營養師等專職醫療人員組成的跨專業團隊協作,為在普通科門診診所跟進的糖尿病及高血壓病人提供系統性評估和針對性護理,以便作出適當的預防和跟進。
以糖尿病為例,目前有超過35萬名糖尿病患者於普通科門診診所覆診,透過上述的風險評估及跟進護理計劃,會按病人病情需要安排所需檢查,包括血液檢測、尿蛋白測試、神經反射檢驗及視網膜檢查等。如病人有肥胖問題,亦會安排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和營養師等提供運動、飲食及生活模式等建議,協助病人改善體重。
我們曾進行回顧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患者若參與有關計劃,出現糖尿上眼、糖尿腳及心腦血管疾病等併發症的風險,可有效降低近一半。至於高血壓方面,數據顯示上述計劃亦成功減低患者出現心血管疾病、腎衰竭等併發症的風險。
「全人護理」是家庭醫學的另一項重要元素,當中包括關顧病人身、心、社、靈的健康。近年社會對精神健康的認識和關注增加,醫管局普通科門診現時亦提供「綜合心理健康計劃」,識別有焦慮或抑鬱徵狀的病人,由輔導員提供支援和跟進,有需要時會由家庭醫學專科醫生介入跟進及提供合適治療。
常言道:「預防勝於治療」,為配合《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的政策方向,醫管局的普通科門診及家庭醫學服務亦會進一步加強預防保健的工作。除了已推行多年的戒煙諮詢服務及流感疫苗接種服務,近期我們亦配合政府政策,於普通科門診為特定社群提供以預防為本的慢性病篩查及婦女健康服務。醫管局未來會繼續配合政府推動基層醫療的政策,整合及理順各類服務,同時會積極研究針對不同類別人士的需要,推出更多元化的預防及篩查計劃,以達致「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的目標。
《香港01》「01醫務所」與醫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園遊。杏林》。
「杏林」出自三國時代名醫董奉的故事,後世以「杏林」稱頌醫護,數位來自醫管局的杏林中人帶領看倌園遊杏林大觀園,透過文字細數杏林人、杏林事,分享箇中點滴緣由。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