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內障是香港常見眼疾,目前本港輪候白內障手術個案近6.6萬宗。醫管局在大埔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試行「高流量白內障服務模式」,去年12月至今共進行632宗手術,手術室每節可進行手術量增幅達60%。有病人個案由排期4年,獲加快至輪候2年已可做手術。醫管局計劃在今年8月於所有聯網推行這種新模式。
白內障是香港常見的眼疾,常見於較為年長人士,醫管局現時每年約有2.5萬至3萬宗白內障新症,截至今年6月30日,輪候白內障手術的個案共有65,944宗,輪候時間平均約3年。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將白內障手術的服務能力提高20%,即在2025至26年度增加約5,000宗手術服務。因此,醫管局推出「高流量白內障手術服務模式」,去年12月首先在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試行。
有個案等候時間縮減一半 由4年變2年 手術全程僅2小時
在新計劃下接受手術的60歲病者李女士分享,她在2020年開始眼花,翌年獲轉介到明愛醫院求診,至2023年獲醫生確診為白內障,最初獲告知需排期4年輪候做手術。不過,就在今年5月收到院方來電,詢問有否興趣參與新計劃,可獲安排於6月接受手術。等候時間由4年縮短至只需2年。
李女士表示,在手術當日,約下午1時45分到達病房,約半小時後進入手術室,手術過程歷時20分鐘,取藥後,3時半便能離開醫院,全程只需兩小時。
手術量由每星期10宗升至64宗
服務模式實行以來,從今年1月至6月,在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的白內障手術時段由每星期1天逐步增加至每星期4天,由每星期2節增加至每星期8節。在新服務模式下,手術室每節時段可進行的手術量,從傳統模式的每節5宗增加至每節8宗。換言之,手術室每星期可進行的手術量由10宗上升自現時的64宗。醫管局計劃在今年8月於所有聯網增設高流量白內障手術節數。
新模式病人需符合6大要求
新界東醫院聯網(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統籌楊樂旼教授表示,新模式將篩選合適病人參與,病人年齡需符合六項要求,包括年齡需低於85歲、無其他複雜疾病、手術後無需住院、活動自如、能夠配合醫療指示(即弱智、老人癡呆、無生活自理能力人士未符合要求),以及輪候白內障手術超過2年。目前輪候白內障手術的病人中約有20至30%符合要求,即約13,200至19,800宗。
8方面減少醫生工作 加快手術流程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及大埔醫院醫院行政總監冼藝泉醫生表示,白內障手術中心於上月成立,自去年12月試行以來已服務超過632名病人。他表示,新模式透過8方面減少醫生工作、讓醫生專注手術,加快手術流程。
首先,會按照六項要求選擇符合標準的病人。另外會賦能病人,讓病人在手術前自行使用散瞳眼藥水,院方會預先處方並指導病人使用。第三,醫院會採用新設計的入院和手術記錄文件,簡化入院文書及紀錄。病人只需穿手術袍及更換拖鞋便可進行手術。
增2名護士交替進行手術 術後15分鐘即可出院
手術護士由3名增加至5名,其中4人分為2隊,交替進行手術,節省準備儀器的時間。另外會有1名護士負責消毒眼睛及皮膚,亦安排1名受訓練的文職人員準備手術記錄及出院摘要,讓眼科醫生專注為病人準備手術。
在手術後15分鐘內兩次監察病人的生命體徵,如沒有不適及生命體徵穩定即可出院,整個過程的平均留院時間由342分鐘,減少208分鐘至134分鐘,增加處理病患數量。
醫院管理局質素及安全總監黃立已醫生表示,醫管局會繼續採取改革措施,在所有聯網推薦高流量白內障手術節數,以增加服務量,讓病人早日重拾光明。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