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烏天文台|AI預測暴雨初建功 測颱風勝傳統模式 未來續須驗證

Date: Category:社会新闻 Views:1 Comment:0


本周初本港迎來破紀錄暴雨,天文台更在一天內兩度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天文台署理高級科學主任何宇恒今早(8日)在電台節目中表示,在上周六前已利用人工智能AI「風烏」預測到大雨,並向市民預警。不過,他指由於有關技術仍較新,未來仍須繼續進行驗證,例如AI在預測熱帶氣旋路徑會較傳統模式優勝,不過在強度預測方面則較弱。

「風烏」等AI預測到上周六至本周二會有大雨,圖為8月5日黑色暴雨警告生效期間,尖沙咀雨中的維港景色。(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天文台2023年中已逐漸引進人工智能AI模式

何宇恒在港台節目《千禧年代》上指,天文台在2023年中已逐漸引進人工智能AI模式,當時有關技術仍然頗新,只能提供比較有限的氣像預告,如溫度及濕度等,但在下半年已可直接進行降雨預測,並在初步階段應用,目前天文台會繼續驗證AI表現。

「風烏」上周六前已捕捉到有道東西走向雨帶會影響廣東沿岸

他又指,「風烏」等AI預測到上周六至本周二會有大雨,上周六前已開始捕捉到有一道東西走向的雨帶會影響廣東沿岸,只是對降雨具體空間範圍未必準確,但能為天文台比較早預測大雨提供一個基礎,在一定程度上有助預測天氣。

「風烏」等AI預測到上周六至本周二會有大雨,圖為8月5日黑色暴雨警告生效期間,尖沙咀不少遊客照冒雨來玩樂。(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天文台在進行天氣預報前不會全依賴AI數據

何宇恒續說,天文台在進行天氣預報前,不會全依賴AI數據,會視乎大範圍天氣形勢變化,結合一系列電腦模式作綜合預算。例如今次破紀錄暴雨,天文台留意到有活躍西南季候風,帶來充沛水份,非常有利大雨發展,加上「高空擾動」等因素,有利形成雲同雨。他表示AI現時表現較傳統天氣預測模式更好,AI亦可比較早作提示。

天文台現時使用的AI包括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人工智能預報系統(AIFS)、內地「風烏」大模型、「伏羲」大模型及華為雲「盤古」大模型,何宇恒指4個AI的發展都是利用過去一段長時間數據訓練,已可掌握氣像演變規律,他們使用的訓練資料相若,均使用過去40年全球的天氣情況。不過4個AI各自演算法及處理數據的方法都有些微不同,需要天文台驗證結果。

8月5日黑色暴雨警告生效期間,中環上午傾盤大雨。有地下水道疑倒灌滿瀉,水從渠蓋噴出。(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他表示,AI在進行中期天氣預測時,對未來10日的預測表現較好,傳統模式在預測熱帶氣旋路徑時,在未來第5日會出現500至800公里誤差,而AI的誤差則只在300至500公里之間,有明顯優勝之處。不過在熱帶氣旋強度預告方面,AI則偏弱。

Comments

I want to comment

◎Welcome to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please express your views and exchange your opinions here.